大V吐槽取款低于5万元被建行盘问报警
建设银行东营支行“取现审查”事件引发热议:隐私权与金融监管的冲突
周筱赟律师的微博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周筱赟律师当天在东营出差,想为朋友的婚礼准备一些小礼物,打算去建设银行取现5万元以内的现金,行程中他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
据周筱赟律师微博描述,在建设银行东营支行取现时,柜员不仅询问了取现的具体用途,还连续询问了“上个月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当周律师表示没有相关问题时,柜员进一步表示已经将情况主动向反诈中心和派出所报告,并表示“现在只能让反诈中心出警来向你核实”。

周筱赟律师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他指出,建设银行的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储户的隐私权,违反了现代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法制精神,他特别强调,“建设银行默认每个储户都是犯罪嫌疑人,然后要求每个储户自证清白,这种做法是对法律精神的严重曲解”。
从法律角度来看,周筱赟律师的观点不无道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即使犯罪嫌疑人都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而是公诉机关举证证明其犯罪,银行对储户进行无端审查,实际上是在对储户进行不合理的怀疑,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法律精神,更可能对正常人群的正常行为进行无端打击。
这一事件还引发了公众对金融监管与个人隐私权的重量问题,现代社会中的金融监管确实需要保护公众的财产安全,但这种监管必须在不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前提下进行,在实践中,银行对储户的行为进行大规模审查,甚至将正常的取现行为与犯罪行为相提并论,既不合理,也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对于这一事件,业内专家指出,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中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客户的隐私权,银行应当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而不是对客户进行不必要的审查,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此次事件的广泛传播,也引发了社会对隐私权保护的关注,许多网友表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因为一些无心之举而遭遇类似的“烦扰”,而他们的隐私权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情况下,法律的保护似乎只停留在纸上,现实中却被忽视。
事件也提醒我们,金融监管与个人权利的平衡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事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公众的隐私权,同时也要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合理的监管指导,避免对正常民众的正常行为进行无端调查。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