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固收:年内还有降准降息吗?
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与债市影响分析
近期市场热议货币政策动向,尤其是围绕四季度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以及其对经济和债市的影响,作为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了解当前货币政策走向及背后的逻辑至关重要,以下是对现有市场动态的分析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把握形势。
历史降准降息情况:政策操作的节奏与模式
在近五年间,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性,降息方面,主要集中在上半年,2020年和2022年均在上半年实施降息,幅度以10BP为主,2020年3月和2024年9月分别降幅为20BP,降准的运用也呈现出明确的周期性,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央行叠加运用全面与定向降准以支持实体经济,后续年份降准基本维持在年内2次的频率,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实施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降准操作的时间点往往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2021年和2022年四季度降准的落地,反映了当时央行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这些历史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政策操作的基本框架:降准降息并非固定模式,而是根据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灵活调整的结果。
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心与市场预期
今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重心逐步从选择性宽松向支持经济增长转型,5月初,央行相继实施降准和降息政策,这标志着政策重心的重要调整,从央行的官方表态来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支持经济增长,通过“择机”降准降息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市场对“择机降准降息”的解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 经济基本面:若经济基本面出现不利变化,央行可能会采取进一步宽松措施。
- 财政政策效果:若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较弱,货币政策需要承担更多支持经济增长的任务。
- 资本市场冲击:若资本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或系统性风险,央行可能会采取更多宽货币措施。
结合当前市场环境来看,资本市场的主要风险源在于中美关税博弈的不确定性,市场普遍关注的是关税博弈的后续演绎以及对经济和债市的潜在冲击,如果关税博弈局势趋于缓和,“股债跷跷板”是否会再次对债市形成扰动,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市场预期与政策判断

关于年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市场和分析师提出了多种观点,降准方面,四季度银行负债端面临一定流动性压力,央行降准的必要性可能会增加,历史上降准基本延续1年2次的节奏,且上一次降准至今已有5个月时间,降准出现在四季度也符合货币政策操作的常规框架。
降息方面,当前市场对政策的预期存在分化,四季度经济数据整体呈放缓趋势,市场对此有较为一致的预期;降息是否会加码仍需观察11-12月的经济表现以及关税博弈的冲击程度,如果经济数据表现偏弱或关税博弈加剧,宽货币窗口可能逐步打开。
值得注意的是,降息并非唯一应对经济压力的工具,从支持实体经济和平衡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降息可能带来银行资负两端收益率的不对称影响,进而产生息差收窄压力,政策的实施需要谨慎考虑多方面因素。
降准降息对债市的影响:潜在的推动力与挑战
如果降准降息落地,其对债市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降准带来的资金注入:降准意味着向银行体系注入规模可观、低成本的中长期资金,这可能对短端资金面形成支撑。
- 降息对利率的影响:降息幅度是关键,如果降息落地,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利率定价,进而推动债市利率小幅下行。
- 当前利率水平与政策预期:当前利率中枢较低,“十五五”规划带来的政策想象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利率下行空间。
市场也需警惕潜在风险,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以及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均可能对市场产生干扰,特别是在关税博弈的不确定性下,市场需保持高度警觉,避免因短期波动而错过长期机会。
总结与建议
当前市场对降准降息的关注并不无缘理,从政策逻辑来看,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在边际增加,但仍非大概率事件,市场需关注以下关键点:
- 经济数据表现:11-12月的经济数据将是判断政策是否加码的重要依据。
- 关税博弈的后续发展:若博弈局势趋于缓和,市场的短期不确定性可能会减少。
- 政策灵活性:央行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仍需留有政策空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对于投资者来说,建议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数据、政策动向以及市场情绪变化,合理规划投资组合,分散风险,避免因短期波动影响长期目标,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均需高度关注。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