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固态电池概念爆发!方大炭素 2 连板,宁德时代背后撑腰,行业拐点真的来了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5-10-29 12:50:03  

技术创新与产业共振并存

固态电池领域迎来重大突破,方大炭素宣布攻克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批量制备难题,其两款核心产品已成功落地并与宁德时代达成深度技术联动,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热潮,相关个股连续涨停,形成了资本、政策与技术三重驱动的“火山爆发”。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关键跨越

方大炭素的技术突破标志着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向量产的关键性进展,其研发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具备优异性能,包括高离子电导率、化学稳定性、耐高压和抗腐蚀等特点,能够适配三元锂-硅碳半固态电池和三元锂-金属锂固态电池两种技术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方大炭素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协议为这一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双方自2025年2月签署协议以来,在能源材料研发、储能系统应用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协同,方大炭素的技术成果不仅验证了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也表明其已成功融入宁德时代的供应链体系,未来有望在半固态电池量产中占据重要份额。

产业共振: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

当前固态电池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资本涌入-政策加码”的正向循环中。

  1. 政策层面:工信部等八部门已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并通过《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其纳入重点研制范围,2025年,国家计划斥资60亿元支持头部企业攻关,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专项补贴政策,推动产业链加速成熟。

  2. 资本层面:机构资金正在快速布局固态电池领域,以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为例,10月以来净流入超38亿元,规模逼近百亿,永赢新材料智选混合等主动管理型基金也在三季报中明确表示,将深度挖掘固态电池产业链机会,预计2026年将成为全固态电池量产元年。

  3. 技术层面:全球范围内技术突破密集涌现,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50Wh/kg,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欣旺达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中试线年底投产;国轩高科的金石全固态电池进入中试量产阶段,2GWh量产线启动设计,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也为产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产业链机会:从材料到设备的全链条重构

固态电池概念爆发!方大炭素 2 连板,宁德时代背后撑腰,行业拐点真的来了

固态电池的技术变革将重塑整个锂电池产业链,以下环节最具投资价值:

  1. 固态电解质:氧化物路线(方大炭素、厦钨新能)和硫化物路线(赣锋锂业、上海洗霸)是当前主流,方大炭素的氧化物电解质已通过宁德时代验证,量产在即;赣锋锂业的硫化物电解质量产成本较日本低40%,已成功配套东风岚图、蔚来ET7等车型。

  2. 高镍正极与硅碳负极:高镍正极(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需通过纳米涂层技术解决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问题;硅碳负极(璞泰来、翔丰华)则需优化膨胀控制和预锂化工艺,方大炭素的硅碳负极已批量适配中高端锂电池企业,未来有望随半固态电池普及放量。

  3. 生产设备:固态电池工艺与液态电池差异显著,需全新设备配套,先导智能作为全球唯一提供“交钥匙”整线方案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固态设备订单占比超30%,毛利率达45%-50%,利元亨、曼恩斯特等企业也在涂布机、双螺杆设备等细分领域取得突破。

  4. 界面缓冲层与辅材:界面缓冲层(如LiNbO3涂层)和新型粘结剂(PVDF-HFP)是提升固固界面稳定性的关键,天奈科技的碳纳米管导电剂可优化电子通路,已配套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

风险与挑战:量产前夜的三大隐忧

尽管前景广阔,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

  1. 技术路线博弈: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条路线尚未完全收敛,硫化物虽离子电导率高,但对空气敏感、封装成本高;氧化物安全性优但界面阻抗大;聚合物适合消费电子但高温性能差,若企业押错路线,前期投入可能打水漂。

  2. 成本瓶颈:全固态电池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2.5倍,主要受制于硫化物电解质提纯、锂金属负极加工等环节,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预计2026年成本可降至与液态电池持平,但中小企业面临更大压力。

  3. 产能过剩预期:2026年全球固态电池规划产能超500GWh,远超市场需求,若量产进度不及预期,价格战可能导致行业利润率大幅下滑。

投资策略:把握技术验证与量产落地的关键窗口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需重点关注以下机会:

  1. 技术领先 + 客户绑定:优先选择已通过车企/电池厂验证、进入量产供应链的企业,如方大炭素(宁德时代合作)、赣锋锂业(东风岚图、蔚来配套)、先导智能(整线设备供应商)。

  2. 政策催化 + 业绩拐点:关注工信部专项中期审查(11月)、头部企业量产线招标(年底前)等时间节点,建议配置容百科技(高镍正极)、璞泰来(硅碳负极)、天赐材料(硫化物前驱体)等业绩确定性强的标的。

  3. 风险提示:短期涨幅过高可能引发获利回吐,建议分批建仓并严格止损,长期需跟踪技术路线变化、量产良率提升及成本下降进度,避免陷入“概念炒作”陷阱。

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投资者应结合技术、政策、产业链的多重动向,理性布局,抓住技术验证与量产落地的关键窗口,避免在概念炒作中误入歧途。

分类:国内
责任编辑:今题网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