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锦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从价格指数到全收益指数的转型之路
在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基准调整近年来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系统性工程,截至2023年10月底,已有180多只基金率先调整了其业绩比较基准,这一趋势标志着行业向更精细化、清晰化的方向迈出坚定一步,基准调整不仅仅是基金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真实可比性而采取的措施,更是对行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回应。
基准调整的推进方向
新基准的调整主要朝着投资策略和风格清晰化的方向推进,许多基金公司正在逐步淘汰宽基指数,转而引入更细分的行业指数,一只以体育文化休闲为主题的股票基金,其基准从“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20%”变更为“中证申万传媒行业投资指数收益率×70%+中证体育产业指数收益率×10%+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税后)×20%”,通过这样的调整,基金的定位更加明确,投资策略更加聚焦。
在科技领域,某科技成长股票基金的基准也进行了调整,从“中证高新技术企业指数”改为“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基金对行业细分的精准把握,也反映了基准与基金投资策略的高度契合。

债券基金的基准调整同样呈现出从宽泛指数向更聚焦的中债系列指数转变的特点,一只沪市公募旗下的债基,其基准从“中证全债指数100%”变更为“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85%+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收益率×5%+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10%”,一些定开债基还根据投资期限分层设置基准,纳入与长期存款利率挂钩的因素,参考大型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使得业绩评估与投资策略更加紧密结合。
在货币基金(FOF)领域,相关产品也在新基准中新增了非传统资产配置,多数FOF引入了黄金相关指数,还有一些FOF在新基准中纳入了中证商品期货价格指数、标普全球大中盘指数等,这种调整使得FOF通过多元配置和资产对冲来抵御风险的特征更加鲜明。
基准调整的意义与行业影响
当前国内公募基金的基准大部分为价格指数,近75%的基金使用价格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价格指数的回报率仅计算证券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未考虑红利回报和再投资回报等因素,因此其回报率通常低于全收益指数,这种情况导致基金业绩的“及格线”被降低,基金运作中的费用率损耗被掩盖,进而使基金评价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行业研究表明,基金的主要收益来源包括价格回报、红利回报和再投资回报,这些收益都直接反映在基金的净值中,因此衡量基金超额收益时,应选用全收益指数作为基准才能更真实、更有效地进行对比。
基准新规的制定与监管措施
为推动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精细化管理,2023年10月31日《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操作细则(征求意见稿)》相应出台,该指引明确要求,不符合规则存量产品的基准调整给予1年或6个月的过渡期。
《行动方案》提出的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制定的监管指引,已经在新的基准细则中得到了细化落地,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规范了基金基准的设定和调整,还为基金公司提供了更明确的操作指南。
未来展望与行业期待
基准调整不仅是基金公司为了提升基金产品质量而采取的措施,也是整个行业在完善自身治理、服务投资者需求方面的重要举措,从业内专家分析,基准的精细化管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一行业内的基金选择不同版本的基准,其相对收益差异可能会显著不同,晨星(中国)研究显示,使用沪深300价格指数和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作为基准的基金,在过去5年里,跑赢比例分别为68%和55%,这种差异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基准选择对基金业绩表现的重要影响。
基准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从四个方面加强:一是风险收益特征的匹配;二是策略与基准目标的契合度;三是基准的可理解性与透明度;四是市场代表性,行业权重分布要合理,通过这些方面的加强,基准将更好地发挥其约束投资行为、衡量产品业绩的作用,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基准调整是公募基金行业向更精细化、清晰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调整不仅提升了基金业绩比较的真实性,还为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和产品定位提供了更强的支持,市场期待,基准的精细化管理将持续发挥作用,为基金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这一转型不仅是行业自我完善的体现,也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产品的信心,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