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基金吸金能力大不同 策略透明度连续性是关键
收益与规模的双重考验——以医药基金为例
在公募基金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选择标准日益提高,尤其是在医药基金领域,产品的收益与规模之间的平衡引发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医药行业的持续成长和市场对高收益的强烈需求,医药主题基金成为公募行业的“红热门”,目前市场上部分高收益基金在吸金能力上表现平淡,反而是规模较大的基金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内外对公募基金选择标准的深入思考。
医药基金市场呈现“收益与规模”并重的特征
从三季度公募基金数据来看,医药基金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尽管北方一家头部公募旗下的医药主题基金在业绩上表现领先,其年内收益率高达118%,但截至今年9月末,该基金的规模仅为约5.3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多家规模较大的医药基金,如中银港股通医药基金、永赢医药创新智选等,这些基金虽然收益率相对较低(分别为99%、97%等),但其规模却分别超过了24亿元、83.83亿元,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现象表明,在医药基金市场中,收益率和基金规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关系,虽然高收益基金能够吸引部分投资者,但其规模增速相对较慢,而规模较大的基金则凭借稳定的资金基础,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市场参与者在基金选择时,除了追求高收益外,还对基金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基金经理旗下多品类基金的“双重优势与劣势”

在医药基金领域,许多明星基金经理管理了多只具有不同风格的基金产品,以周思聪为例,他管理的平安核心优势基金和平安医疗健康基金,两者在持仓股票上高度相似,堪称“双胞胎”产品,数据显示,平安核心优势基金今年收益率为75%,但截至9月末的资金规模仅为2.45亿元;而平安医疗健康基金,尽管收益率相对较低(67%),但其规模却已跃升至41.52亿元,这一对比揭示了同一基金经理管理不同风格基金时,收益与规模之间的平衡问题。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基金经理身上,赵蓓管理的工银新经济和工银前沿医疗基金,均在医药领域具有较强的表现,工银新经济基金虽然在高弹性创新药领域的捕捉能力强、收益率跑赢工银前沿医疗约50个百分点,但其吸金能力却远不及工银前沿医疗基金,截至9月末,工银新经济的规模不足4亿元,而工银前沿医疗的规模已突破100亿元,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市场对基金持仓透明度和风格稳定性的高度关注。
投资者选择标准的深层变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进入一个“产品货架高度丰富”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供给不断丰富,投资者选择产品的数量也显著增加,面对如此多样化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在选择时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持仓品种透明、风格稳定的基金产品,这种偏好不仅是对基金收益率的权衡,更是对基金持仓透明度和可预测性的追求。
一位深圳的基金人士表示:“当前公募行业已进入产品货架品类高度丰富的新时期,产品供给的种类不断增加,投资者可选产品数量众多,使得公募市场的细分化、场景化需求快速爆发,那些持仓风格稳定和透明的产品,更容易在赛道化行情中成为资金申购的首选。”
市场对基金持仓透明度的需求还反映出投资者对基金流动性和市场信心的担忧,基金持仓品种可预测、合同条款明确的行业基金,更容易吸引资金流入,基金合同中强制约定的行业基金,其持仓结构相对固定,投资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其未来表现,这也成为吸引资金的重要因素。
行业趋势的深层启示
医药基金市场中收益与规模的平衡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公募行业正在经历的转型,随着市场对基金产品选择标准的提高,公募基金行业正在向更加细分化和透明化的方向发展,投资者不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是更加注重基金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性,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医药基金领域,也将延伸至整个公募行业。
公募基金行业将面临更多样化的挑战和机遇,产品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基金管理公司不断提升基金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投资者对基金透明度和风格稳定性的要求,也将推动基金公司在基金运作和信息披露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医药基金市场的“收益与规模”之争,实际上是公募行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更高要求,也揭示了整个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现状和未来方向,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环境中,基金管理公司需要在产品创新、运作能力和投资者服务方面不断突破,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基金产品的需求。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