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数据库原理核心知识点解析
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库(DB):存储在某一体机或分布式环境中的、有组织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较小的冗余度和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提供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和数据维护等功能。
数据库系统(DBS):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共同构成的系统。
数据独立性:分为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指数据的物理结构改变不影响应用程序;逻辑独立性指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不影响应用程序。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概念数据模型(CDM):使用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描述业务数据及其关系,如实体、属性、关系等。
逻辑数据模型(LDM):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更结构化的模型,如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等。
物理数据模型(PDM):描述数据在存储设备上的实际存储方式,如文件结构、索引方式等。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存储实际数据。
DBMS: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应用程序:用户通过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
DBA:负责数据库的设计、维护和安全管理。
用户:包括终端用户、应用程序用户和系统管理员。
数据存储与组织
数据存储结构:包括堆文件、排序文件、散列文件等。
索引:提高数据检索效率的数据结构,如B+树、哈希索引、位图索引等。
缓冲区管理:数据库系统通过缓冲区缓存磁盘数据,减少I/O操作。
事务与并发控制
事务(Transaction):是数据库操作的最小单位,具有ACID特性:

-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
-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状态保持一致。
- 隔离性(Isolation):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彼此隔离,互不影响。
- 持久性(Durability):事务一旦提交,其对数据库的修改永久保存。
并发控制:解决事务并发执行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如脏读、不可重复读、幽靈讀等。
- 锁机制:包括共享锁(S锁)和排他锁(X锁)。
- 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通过维护数据的多个版本来提高并发性能。
- 两阶段锁协议(2PL):确保事务的串行化执行。
数据库恢复技术
故障类型:事务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
恢复机制:
- 日志记录(Log):记录事务的开始、提交和回滚操作。
- 检查点(Checkpoint):定期保存数据库状态,便于故障恢复。
- 恢复策略:如前滚(Roll Forward)和回滚(Roll Back)。
数据库安全性与完整性
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 用户认证:用户名/密码、多因素认证等。
- 权限控制:GRANT和REVOKE语句管理用户权限。
完整性: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 实体完整性:主键约束,确保每行记录唯一。
- 参照完整性:外键约束,确保引用数据存在。
- 用户定义完整性:通过CHECK、UNIQUE等约束定义业务规则。
数据库设计
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和数据需求。
概念结构设计:构建E-R模型。

逻辑结构设计:将E-R模型转化为关系模型。
物理结构设计:确定数据存储方式、索引策略等。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创建数据库、加载数据、性能优化等。
数据库范式
规范化是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一致性的过程,常见的范式包括:
第一范式(1NF):属性不可再分。
第二范式(2NF):满足1NF,并且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第三范式(3NF):满足2NF,并且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主键。
BCNF(Boyce-Codd范式):比3NF更严格,消除所有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