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减量提质加速
主发起行介入重组,村改支分新模式兴起
四川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巴中农商银行吸收合并南江农科村镇银行和平昌农科村镇银行,这一举措标志着村镇银行改革步伐再加速,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11月10日,已有150余家村镇银行退出,显著超过2024年全年退出数量,这一改革趋势不仅体现了监管政策的坚定推进,也反映出村镇银行在优化金融供给、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效能方面的重要意义。
村镇银行改革加速:主发起行介入重组,村改支分新模式兴起
在近年来的金融监管下,村镇银行正经历着“瘦身”和“提质”的全面变革,与传统的“村镇银行退出”模式不同,改革重组的路径主要包括“村改支”“村改分”“股权转让”等多元化方式,根据天风证券的研报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已有超过50家村镇银行通过这些方式被兼并重组,这一趋势的加快,不仅得益于监管政策的强力推动,也体现了主发起行介入的积极信号,自今年6月起,国有大行如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相继获批收购旗下村镇银行并设立分支机构,迹象明显显示主发起行的参与正在为村镇银行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村镇银行改革的核心:从“减量”到“提质”,优化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的改革不仅仅是数量的减少,更是质量的提升,近20年来,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部分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规模较小、股权结构单一等问题,普惠金融不断提质扩面,县域市场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相较于其他类型银行,村镇银行在产品创新、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劣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将成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村镇银行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优化农村金融供给质量,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的能力,减量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提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
村镇银行改革的多维推进:组织、业务、管理、服务协同发力

改革重组后,村镇银行需要在组织、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等多层面协同发力,曾刚建议,改革重组后的新实体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整合,将优质资产和高效管理模式推广到重组后的新实体,提升整体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二是服务下沉,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更多偏远农村,提升普惠金融水平;三是治理提升,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风险内控机制,防范风险;四是差异化发展,发挥各村镇银行所长,创新适合本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错位竞争。
村镇银行改革的未来展望:主发起行参与带来新机遇
主发起行参与村镇银行改革重组,不仅为重组后的实体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也为其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国盛证券研报指出,“村改分、村改支”对母行业务范围的拓宽,尤其是当主发起行在村镇银行所在地没有其他分支机构时,可能成为拓宽经营范围的契机,这一模式的推广,将有助于提升村镇银行在县域市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总的来看,村镇银行改革正从一刀切的“减量”模式转向精准的“提质”发展,通过主发起行介入、多元化改革路径的拓展和优质资源的整合,村镇银行改革将为优化农村金融供给、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一改革不仅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县域金融生态重塑的必然选择,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主发起行参与的深入发展,村镇银行将在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县域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农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