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寄给陌生人能够获得高收益?警惕这类骗钱加洗钱的新套路
一场隐蔽的诈骗浪潮
一起“邮寄黄金”新型诈骗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央视新闻日前揭秘的这一诈骗模式,正如同一场隐蔽的风暴,悄然蔓延开来,骗子们巧妙利用黄金的高价值与保值属性,以“稳赚不赔”“低风险高回报”等话术,诱惑普通民众参与投资,背后隐藏的风险远比想象中更为可怕。
诈骗的手法与模式
在这一诈骗中,骗子通常以“投资专家”“理财高手”等身份示人,向受害者推销“黄金投资”“股票翻倍计划”等理财方案,他们会以“刷单返利”“公益回馈”等名义,诱导受害人先购买黄金,再通过快递、网约车等方式将黄金寄往指定地址。
案例显示,这种诈骗手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犯罪体系,在江西省,一名男子被骗子引诱参与“黄金投资”,他计划购买价值4万余元的黄金并寄往指定地点,为此甚至编造了表哥结婚的理由来应对金店和警方的盘问,他的计划被金店员工识破并报警。
在山东省,一起类似的诈骗案更是令人震惊:受害人收到了一个虾酱快递,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藏着价值3万多元的黄金,更令人发指的是,诈骗方的收件人就是他们自己,这一巧妙的手法充分展现了骗子的狡猾与隐忍。
诈骗的社会影响
这种诈骗模式的危害不仅在于其经济损失,更在于其对社会金融秩序的冲击,黄金作为一种“硬通货”,具有较强的保值属性和交易价值,骗子通过购买黄金的行为,能够让受害人产生强烈的“实体感”与信任感,从而放松警惕。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诈骗手段与洗钱手段完美结合,诈骗分子通过收受黄金后迅速变卖,接着通过购买虚拟货币等方式将资金转移至境外,完成洗钱的闭环,这种手法不仅侵害了个人财产,也对社会金融稳定构成了威胁。
面对诈骗的防范与应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此类诈骗手段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正是因为其隐蔽性强、手段多样,受害者难以察觉和追回损失,面对这一现象,公众需要提高防范意识,警惕陌生投资推荐和高收益诱惑。
王鹏提醒,公众在进行投资活动前,应牢记“高收益必伴高风险”的道理,核实对方资质与平台的合法性,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要保护个人信息,增强账户安全,一旦发现异常交易或被骗,应立即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协助案件侦破和损失追回。
诈骗手段的升级与反诈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反诈金融监管的加强,诈骗分子也在不断调整手段,他们通过“邮寄黄金”等方式规避银行的交易监控,利用黄金的实体属性进行资金转移,这种诈骗手段的复杂化,给社会反诈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警方正在加强对“邮寄黄金”诈骗的专项整治力度,通过技术手段和民生宣传,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相关部门也在探索更高效的监管措施,以遏制这一诈骗浪潮的蔓延。
公众的自我保护建议
- 警惕高收益诱惑:普通人难以做到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应保持理性态度,不轻信陌生人的投资推荐。
- 核实信息真实性:在收到陌生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时,应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对方的身份和资质。
- 选择正规渠道投资: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应优先选择由国家监管机构监管的正规金融机构,避免通过非法渠道参与投资。
-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银行账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猎物。
“邮寄黄金”诈骗案件的增多,反映了诈骗手段的不断升级和对社会心理的精准操控,面对这一现象,公众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既要警惕诈骗,又要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既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又维护好社会的金融秩序。
警惕!“邮寄黄金”诈骗悄然危害,公众需提起警戒,切勿上当受骗。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