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富“烧钱”不止!688506,千亿龙头单季度营收暴增1625.08%
从守成到破局的转型之路
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新的开始
在中国白酒行业的巅峰之巅,张德芹的离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位在掌舵贵州茅台近六年之久的董事长,在企业达到接近行业极限的关键时刻选择了归隐,将这场离别与其任内的表现紧密相连,他的离任不仅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更是贵州茅台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揭示了在行业天花板压迫下的企业转型必然性。
核心矛盾:悬于顶端的“2000亿之剑”
贵州省将“2000亿营收”作为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政治意志的体现,当企业体量已接近行业极限,继续追求高速增长显得难以可行,白酒市场的年规模从2023年的6500亿元预计到2026年的7000亿元,贵州茅台若要达到2000亿元,将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在理论上已是极限。
在量和价两大引擎同时面临天花板的情况下,实现“2000亿”目标需要一种“无中生有”的增长模式,现有的增长工具却面临严峻挑战,飞天茅台的产量已逼近生态极限,价格也触及市场承受力的“红线”,这使得企业在增长与稳健之间难以抉择,尤其是在品牌价值和增长潜力方面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

战略错位:“工程师”与“建筑师”的角色冲突
在行业天花板清晰可见的背景下,张德芹的使命本应是“守成”与“开荒”并重,但其行动过于侧重于前者,表现出“工程师”的特质,作为“守成者”,他精于优化,致力于维护现有体系,但在当前环境下,这种“守成”策略已无法满足市场和股东对“神话延续”的期待。
更为关键的是,价格体系的“守门人”困境暴露了企业的战略短板,核心产品价格的持续下滑动摇了品牌价值的锚点,这使得企业在突破行业天花板方面缺乏有效工具,这种困境不仅涉及品牌价值,更折射出企业在增长模式上的僵化。
人事变动:谁能为茅台“后2000亿时代”布局?
陈华的空降任命引发了广泛猜测,这一变动暗示着贵州省对掌舵者能力模型的重新定义,作为“老茅台人”,张德芹的思维和资源更多集中于企业内部,而陈华的政府背景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外部资源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在跨行业协同、政策倾斜和行业整合方面。
需要“战略企业家”是2000亿目标的必然要求,掌舵者不仅需要管理产品和渠道,更需要重构商业模型,定义行业未来,陈华的背景和能力可能更适合这一角色,尤其是在调动超企业资源、应对社会治理挑战方面。
突破路径:重新定义茅台的价值边界
接手这一重任的陈华,其核心任务已不再是如何卖更多的酒,而是如何重新定义贵州茅台的价值边界,这种转变意味着企业需要超越“高端白酒”的定位,将自身重塑为“东方奢侈品”,与爱马仕、路易威登等奢侈品品牌形成竞争。
这一转型需要多维度努力:
- 超越品类定义:将贵州茅台打造成“东方奢侈品”,通过收藏、投资和身份象征实现价值。
- 创造“非饮”消费场景:发展年份酒的交易与证券化,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 构建奢侈生态:投资高端餐饮、酒店、文旅等领域,打造完整的奢侈生活方式生态。
- 国际化战略性强攻: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通过政府合作打开全球高端市场。
从守成到破局的必然选择
张德芹的离任揭示了贵州茅台在行业极限面前的转型必然性,他的使命是守护企业的“味”与“道”,而陈华的任职则标志着贵州省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布局,这场换帅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更是企业从“守成”到“破局”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转型之路上,贵州茅台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更需要一位能够定义行业未来、调动超企业资源的“战略企业家”,这场转型不仅关系到贵州茅台的命运,更将影响整个白酒行业的格局,这是一场关于产业权力与资本重构的顶层较量,而其结果将决定贵州茅台是否能够在行业天花板之上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