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账期承诺落实遇挑战:车企回款难,产业链压力待解
汽车行业账期问题凸显,产业链压力待解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账期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产业链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证券时报》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曾发布车企账期整改调研信息,要求车企缩短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距离17家车企作出“60天账期承诺”已两月有余,账期承诺兑现情况如何?是否真正缓解了供应商的压力?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多数受访企业表示,虽然已有部分车企开始调整账期,但仍有一些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显,业内人士指出,车企落实账期承诺,还需突破多个难点。
部分整车企业在收到零部件产品后,不会立即付款,而要等该零部件上车装配甚至实现上市销售再向供应商付款,这种“先上车,再付款”模式在行业内较为普遍,导致供应商回款困难。
在结算环节,因缺乏统一验收标准,车企项目审核进展不一,合同签订时就已“埋下”诸多隐形条款和附加条件,部分车企利用商业汇票延长资金占用,变相拉长付款周期。
针对“回款难”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面前缺乏话语权,普遍面临“保客户”与“要回款”的矛盾,在面对头部车企的合作意向时,多数零部件企业会优先保住合作,对回款周期不敢过多纠结。
为解决账期问题,业内人士提出以下建议:
车企优化付款流程,以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减少对供应链金融工具的依赖。
建立违约赔偿机制,对未能按约定时限回款的车企进行处罚。
政府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嵌入账期考核维度,引导企业重视履约。
强化对车企付款周期的监督力度,公开车企账期执行的动态数据。
加强对汽车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的价格指导,严厉约束企业以低价倾销、恶意压价等为代表的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汽车行业“内卷”加剧的核心根源,在于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让低效、落后的过剩产能自然退出市场。
解决汽车行业账期问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等多措并举,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