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亿落袋,赛力斯一夜封神!
赛力斯IPO:一场关于依附与独立的传奇
在2025年的香港交易所上演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上市仪式,赛力斯以惊人的募资成绩点燃了市场的热情,这场“魔幻剧”不仅因为其惊人的规模,更因为它揭示了新能源车企在当今竞争中的生存法则。
一场资本狂欢与冷静的反转

赛力斯的IPO创造了中国车企上市的新纪录,募资净额达到140.16亿港元,远超预期,公开发售超额认购133倍,22家基石投资者抢筹超64亿港元,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市场对赛力斯的高度认可,十分钟后,股价的低开破发与早盘2.97%的收跌揭示了市场的另一面:在资本的狂欢背后,始终存在着对盈利能力的深层次担忧。
盈利:一场稀缺资源的争夺
在新能源车企普遍“烧钱换市场”的寡头战中,盈利能力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赛力斯凭借其强健的盈利能力脱颖而出: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59.46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2025年前三季度的表现更是亮眼:营收1105.34亿元,净利润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与同期多数新能源车企的亏损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精准定位与市场策略
赛力斯的成功不仅仅停留在盈利能力上,更在于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当多数车企纷纷竞打10-20万价位的市场时,赛力斯选择钉在40万-60万的豪华市场,这一决策凸显了其对高端市场的深刻洞察,问界M9的表现更是印证了这一策略:上市21个月累计交付破25万辆,稳坐新能源车企销量冠军,10月单月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5万辆,其中问界占比超过95%。
研发投入:突围出生的技术壁垒
赛力斯对研发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资金上,更体现在战略上,募资的70%被投入到研发中,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40亿港元,研发人员占比达到36%,这种投入不仅是对技术实力的追求,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资本对其研发能力的认可,正是对其未来潜力的肯定。
华为:命门之债与枷锁的双重性
赛力斯的成功离不开与华为的合作,这种合作既是其崛起的捷径,也成为了其未来的枷锁,华为的技术支持和品牌优势为赛力斯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在鸿蒙智行系统和智能座舱技术方面,赛力斯的核心技术都源自华为,这种依赖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一旦合作关系发生变化,赛力斯的业务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从“小透明”到“豪华品牌”的蜕变
赛力斯的快速崛起不仅是业务能力的提升,更是品牌定位的成功,从曾经的濒临边缘状态,赛力斯通过华为的技术和流量支持迅速转型为豪华品牌,这种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与华为合作的同时,逐步构建独立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
国际化之路:寻找独立的市场定位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赛力斯选择了国际化作为其解脱之路,欧洲、中东、挪威、德国等关键市场的布局,标志着赛力斯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140亿港元的上市资金中,有20%将用于海外市场扩展和充电网络建设,这种多元化战略不仅是为了增加销量,更是为了降低对单一市场和单一合作伙伴的依赖。
出海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国际化为赛力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欧洲市场的本土化壁垒、竞争对手的提前布局,以及如何在海外市场中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都是赛力斯需要面对的难题,赛力斯的策略不是简单复制国内的“华为合作模式”,而是需要在产品定义和市场推广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合作的本质:共赢与依附的辩证
“把灵魂卖给了华为”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绝对性,但也触及了核心问题:企业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共赢的,华为需要赛力斯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落地方ana,赛力斯则借助华为的技术和流量打开市场,这种互补关系在初期为双方带来了成功,但长期来看,过度依附于他人的技术和市场会成为发展的瓶颈。
赛力斯的140亿赎身费
140亿港元的募资资金,为赛力斯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这笔钱将用于自主研发、海外布局以及品牌建设,赛力斯正在努力打破对华为的依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壁垒和市场优势。
未来之路:从“华为加持”到自主品牌
赛力斯的未来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华为加持”的标签,而是要通过自主研发、品牌建设和国际化布局,逐步实现从“小透明”到真正的豪华品牌的转变,只有摆脱对单一合作伙伴的依赖,建立起独立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赛力斯才能真正成为新能源车企行业的领导者。
资本的狂欢与冷静的启示
这场IPO的“魔幻剧”揭示了新能源车企行业的复杂性,赛力斯的成功不仅是对资本市场的成功演绎,更是对行业生存法则的深刻诠释,股价的反转虽然令人震惊,但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借助强强合作伙伴的同时,企业更要注重自主发展和多元化布局,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