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0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8150亿元,资金活化程度提高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5-11-13 18:45:03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到30.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3.83万亿元,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150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200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6100亿元,10月末,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根据统计数据,2025年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较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保持在低位水平,其中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均较上年同期下降。

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今年1-10月,政府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22万亿元,企业发债融资也高于去年同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从去年的1万亿元扩大至1.3万亿元,发行时间提前,充分体现了财政部门对经济增长及需求拉动的支持作用,政府债券的快发多发对贷款有一定替代作用,今年前十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1.3%,同比高2个百分点。

10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8150亿元,资金活化程度提高

专家指出,当前经济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通过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能够支持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助力扩大需求、支撑经济,政府债券的发行还被用于置换融资平台债务、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这是政府部门适度加杠杆帮助企业和居民部门稳杠杆的过程,有助于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压力、减轻债务负担,为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截至三季度末,政府部门杠杆率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至67.5%,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分别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略降1.2个百分点。

10月社会融资规模的主要支撑来自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社融增量中的贷款减少201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00亿元,而委托贷款增加1653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5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46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89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69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票据融资是10月人民币贷款增长的主力军,分部门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3500亿元,其中票据融资贡献5006元,短期贷款减少19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00亿元。

近年来,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信贷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增长动能由基建、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逐步转换,信贷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这一趋势,优化信贷结构不仅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思路转变的需要,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的客观要求,一些银行通过改进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化绩效考核标准等方式,持续完善内部治理,有效传导央行政策激励,推动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信贷“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不断提升。

从新增贷款投向看,近几年与新动能相关的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速,2025年9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2.3%、12.2%、17.5%,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反映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创新使得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从过去更多依赖银行贷款,转变为综合运用债券、股票等更丰富的市场化融资方式,社融规模的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今年以来社融增量中,除贷款外的其他融资方式已经占比超过一半,用社融观察金融总量,能更清楚看到资金支持的整体力度,也能了解不同融资方式的构成,对宏观研究及市场分析都能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狭义货币(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较去年9月低点回升9.5个百分点,较今年年内低点回升6.1个百分点,M1-M2剪刀差为-2%,较去年9月的-10.1%大幅收窄,这表明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从量、价两个维度观察,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立场都是支持性的,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虽然货币政策仍有一定空间,但边际效率已明显下降,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比如资金空转、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未来要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保持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力度。

分类: 国内
标签:
责任编辑: 今题网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