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震荡,板块轮动频繁
在利率持续下行、"资产荒"成为行业常态的背景下,手握巨额"耐心资本"的保险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为了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来源,保险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长股投"),尤其是破净银行股,这种投资策略虽然被视为践行长期主义、实现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和稳定收益的战略选择,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长股投的双面性
长股投的本意是体现长期持有、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逻辑,在特定会计准则和行业实践下,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能够快速提升报表利润和净资产的"财技"工具,尤其是在投资"破净"(市净率PB<1)股时,其效果尤为显著,这种投资方式与传统金融资产的计量方式存在显著区别。
在常规操作下,保险公司购买股票通常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无论是哪种计量方式,股价的波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利润表或净资产,带来不确定性,而长股投则提供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如果保险公司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则可以将该项投资转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Equity Method)核算。
根据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遵循支付金额和应占被投企业净资产孰高的原则,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大于应占被投企业净资产,则按支付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反之,则按应占净资产额计量,并将差额计入投资收益,这种计量方式使得保险公司在购买破净股时,不仅可以一次性确认较多的利润,还能在后续收益约等于被投企业ROE的基础上实现资产负债匹配。
"财技"的诱惑与隐患
在当前"资产荒"和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机构,对长股投表现出强烈热情,这背后是多重压力的叠加与会计便利的合力,2025年,基准利率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2.5%以下,传统固收资产收益率难以为继,险资面临投资回报下滑和负债成本刚性的双重挤压。
新会计准则要求大部分股票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市场波动会直接冲击利润表,这让追求"稳健"的保险公司不堪其扰,而长股投采用权益法核算,则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条调整资产配置思路的路径,最直接的动机则来自保险公司内部的"偿付能力"与"利润"双重考核压力,朱俊生教授指出,这种报表与监管压力下,一些保险公司将长股投异化为"一次性改善利润/净资产"的工具,即"用长期投资做短期自救"。
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够解一时之困,但可能埋下更深的隐患,一旦市场或经营状况出现负面变化,虚增的净资产可能会导致偿付能力指标与利润表现的双重危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投资方式的经济实质与现金流存在脱节。"财技型"长股投的核心特征是"账面利润"远大于"现金分红",其投资收益主要依赖于被投企业未来估值提升或不确定的高分红,而实际可支配的现金流未必同步增长。
长股投的好与坏之辩

长股投本身是中性的,保险公司既可能将其作为"战略投资"实现长期资本配置,也可能将其作为"财技游戏"积重难返,判断一项长股投是"战略投资"还是"财技游戏"的核心可量化标准是其可持续现金回报能力,特别是分红现金流,一个"好"的长股投,是真正的"耐心资本",其投资收益主要来自被投企业的高ROE和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而非一次性的会计"负商誉"调整。
朱俊生教授指出,具体衡量指标包括被投企业未来5年预期分红到手/账面确认收益的比率;分红覆盖投资成本的时间(回收期);被投企业净资产增长与ROE可持续性;市场对目标公司长期估值的历史与行业比较(PB、PE、ROE趋势),保险公司也可能会从战略协同角度出发进行长股投,中国人寿通过长股投在万达信息的战略布局中实现了长期协同。
"坏"的长股投则是一场"财技游戏",其核心特征是"账面利润"远大于"现金分红",这种投资方式会导致四大风险:偿付能力与资本错配风险、流动性与资产处置风险、估值与减值风险累积,以及信任与市场风险。
破局之道
长股投作为"耐心资本"的核心实践方式,其必要性毋庸置疑,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围堵不如疏导,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套健康的机制,遏制保险公司"财技游戏",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耐心资本功能。
在监管层面,需要明确"重大影响"认定标准,限制以监事席位或形式治理认定重大影响;收紧负商誉确认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测试要求,要求充分披露估值假设;强制性、透明的长股投市值/账面差异披露,并将潜在减值纳入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对长股投设置更高的风险权重或引入"市值调整系数",并要求对流动性和减值情景进行压力测试。
在保险公司内部,需要加强管控。"财技"的冲动源于对短期报表数字的畸形追求,建议将投资决策流程回归经济性,将分红现金流(实际到手)作为投资效益的首要衡量指标,而非一次性会计收益;对单一标的设上限(如占总资产比例),防止集中度风险,业绩考核设计方面,应将短期利润与长期现金回收分离,避免以短期账面收益作为高管绩效的主要衡量标准;对于产生一次性收益的项目,设立锁定期或分期计入可分配利润。
保险公司应主动披露长股投的市值对比、分红到手比例、未来现金流贴现假设与敏感性分析,接受外部独立审计与监管核查,遏制对"破净"股的会计冲动,根本上还是要解决"资产荒",保险业应积极拓展更多匹配长期负债的优质资产,积极拓展基础设施REITs、优先股、政策性债、养老/康养资产等标的,降低对权益"估值修复故事"的依赖。
在当前环境下,长股投既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也是需要谨慎对待的财务工具,唯有正确使用,才能实现资产负债久期匹配、服务于长期保单负债,同时避免因短期财务考核压力而陷入"财技游戏"的风险。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