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龙乌镇对话”,他们如何思考AI和未来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六小龙对话开源共创,拥抱AI未来
千年古镇乌镇,青石板路蜿蜒,这里将迎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乌镇峰会,作为全球关注的AI前沿技术与发展走向的重要场合,“六小龙乌镇对话”成为聚焦点,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前沿科技企业负责人关注的热点议题,以及他们对未来AI发展的看法与展望。
开源共创:技术无国界,共享未来
开源共创模式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界的共识,它不仅是一种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协作模式,更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乌镇峰会上,多位企业负责人纷纷强调开源的重要性。
DeepSeek研究员陈德里表示,自公司创立以来,始终坚持开源路线,致力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目标,通过与社区技术开发者的交流,DeepSeek收获了丰富的反馈,这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晓煌回忆了公司在关键时期的开源实践,当年通过开源空间数据集,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为后续在空间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指出,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开源算法的支持,全球顶尖实验室、高校等在平台上共同进行开发,共同推动行业进步,这充分体现了开源共创模式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厚积薄发:中国互联网为AI发展奠定基础
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AI技术的快速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黄晓煌强调,过去十多年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积累了海量用户和数据,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了重要支持,空间智能正是大模型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王兴兴对我国的创业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我国对创业公司的支持力度有力,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创业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热情和价值,这种环境为不少企业完成了从技术探索到产品落地的跨越。
云深处科技CEO朱秋国分享了创业经历:团队在测试中不断解决机器狗橡胶垫磨损、发热等问题,并逐步调整以适配应用场景,今年他们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最终目标是在一些危险场景代替人、帮助人,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
直面挑战:机器人与AI发展仍面临瓶颈

尽管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人形机器人已能做出接近人类的流畅动作,四足机器人也在巡检等场景中替代人力,但具身智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朱秋国提到一个预言:“到2050年,机器人组建的足球队将击败人类队伍。”然而现实中,具身智能在数据采集和标准制定方面的问题正制约行业发展,王兴兴以数据采集为例指出,相比大语言模型有充足的互联网数据,机器人数据规模仍远远不足,业界在摄像头的安装位置等基础问题上也尚未形成共识。
突破边界:脑机接口开启人类新维度
在AI技术不断拓展应用边界的同时,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正带领人类进入从未感知的领域,浙江强脑科技CEO韩璧丞介绍了公司研发的神经控制假肢技术,这项技术已能帮助肢体残疾人通过“意念”控制假肢完成写字、弹琴等精细动作,还可恢复自然步态行走。
韩璧丞展望未来,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业界也在探索帮助盲人“看见”的可能性,他认为,未来的数字化不仅是让机器更智能,更是对人类本身关怀的提升,尽管脑机接口仍面临数据解析难度大、系统稳定性要求高等挑战,但这一技术有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疾病。
理性前瞻:AI发展需守护与规范
在AI迅猛发展的同时,这些科创企业也清醒地意识到技术规范的重要性,关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冯骥分析道,AI革命一方面赋能个人,例如有博主已能用AI完成作词、作曲、视频制作等原本需要团队完成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技术发展可能导致的科技优势过度集中风险。
陈德里从时间维度分析说:“短期看,人机协同可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我们可以用AI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创造更大价值;但中长期来看,某些工种确实会被AI替代,科技公司应扮演好守护者角色。”
信心与展望:六小龙对AI未来充满信心
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六小龙”普遍对AI未来抱有信心。“当技术迈过关键节点后,会迎来跨越式发展。”多位与会者表示,AI发展进程势不可挡,推动可信AI需要技术与监管协同发力,在创新的同时保证安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需要以开放心态“拥抱现在、拥抱AI”。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不仅是一次技术与发展的对话,更是一次全球科技合作与共创的契机,无论是开源共创、厚积薄发,还是直面挑战与突破边界,中国科技企业都在用实际行动书写AI发展的新篇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范的逐步完善,AI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福祉,也将为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