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净利双降,贵阳银行高管变动引关注
贵阳银行三季度财务表现与高管变动分析
贵阳银行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该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4.35亿元,同比下降13.7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15亿元,同比仅微降1.39%,降幅较此前显著收窄,值得关注的是,贵阳银行第三季度呈现“营收下降、净利反增”的分化态势,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银行在信用减值损失方面的积极进展。
财务表现:营收下滑与净利润逆势增长
从整体来看,贵阳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呈双降态势,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73%,归母净利润同比微降1.39%,但第三季度的表现则呈现分化态势,营收29.35亿元,同比减少16.89%;归母净利润14.41亿元,同比增长10.48%。
分析显示,这种分化现象主要得益于贵阳银行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截至9月末,贵阳银行的资产总额为7465.89亿元,其中贷款总额3457.41亿元,存款总额4350.27亿元,贷款风险显著缓解,贷款不良率为1.63%,较上季度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均高于监管要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贵阳银行信用减值损失为23.8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9.14%,表明该行贷款风险逐步缓解,拨备计提减少,这种积极变化为净利润的逆势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高管变动与银行经营稳定性
贵阳银行近年来高管变动频繁,引发了市场关注,根据Wind数据,2020年至2025年期间,贵阳银行的董监高变动较为频繁,2020年4月董事洪鸣因工作原因辞职,2021年5月独立董事夏玉琳辞职,2023年4月独立董事戴国强、朱慈蕴、杨雄、刘运宏四人集体辞职,2025年1月公司董事、董事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委员、首席风险官邓勇等多人到龄退休辞职。
这种频繁的高管变动可能对银行的战略执行和管理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苏商银行研究员薛洪言指出,高管变动可能影响战略执行的连贯性,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零售业务升级等长期项目上,可能出现“前任启动、后任搁置”的断层现象,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补充称,高管变动往往伴随战略方向的调整或重塑,可能影响整体执行效率。
尽管如此,贵阳银行近期核心高管团队逐渐趋于稳定,管理架构显现出平稳态势,这有助于缓解长期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但如何建立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仍是贵阳银行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
未来展望与市场影响

在财务表现与高管变动的双重背景下,贵阳银行的经营状况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关注,薛洪言指出,尽管贵阳银行通过减少拨备计提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利润表现,但其主营业务的持续创收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郑磊则认为,银行业绩主要是受货币政策和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驱动,高管变动可能对营收等业绩指标有一定影响。
从市场角度来看,高管频繁变动可能引发战略不连续性,影响市场信心,尤其在转型关键期或资本市场敏感期更为显著,贵阳银行近期高管团队的稳定性和管理架构的改善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
总结来看,贵阳银行在第三季度展现出一定的经营韧性,尤其是在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高管变动频繁的问题仍需引起重视,如何在管理稳定性和战略执行上下功夫,将是贵阳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