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重磅报告!事关金融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金融工作情况报告情况说明
2023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发表了《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2024年金融系统的运行和监管情况,并对下一步金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展望和任务,引领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重要指引。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取得新进展
报告指出,2024年11月以来,金融系统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显著改善,从具体数据来看,A股市场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期间共有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总额达到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强劲支持。
在支持重点产业方面,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和数字经济产业的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和12.9%,均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彰显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向,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金融业运行和监管工作情况
报告显示,金融机构经营和监管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截至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过520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36%,不良贷款率为1.52%;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6%;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平均风险覆盖率分别为295%和226%,均显著高于监管标准,这表明金融机构具备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稳健发展基础。
尽管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遭遇了剧烈震荡,中国金融市场也面临了高强度冲击,但相关部门通过“政策组合拳”和多种措施有效应对,维护了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中央汇金公司类“平准基金”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保障,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平稳过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
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报告强调了以下举措:
- 建立完善的融资平台化债政策框架和跨部门工作机制,及时提供应急流动性借款,防范“爆雷”风险。
- 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落实降低首付比、下调房贷利率等政策,指导商业银行通过“白名单”机制新增贷款2.2万亿元。
- 通过完善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和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缓解房地产市场压力,推动房地产融资机制改革。
- 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
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截至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和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和62%,风险明显缓解。
下一步金融工作的六大重点
报告对下一阶段金融工作提出了六大重点:
(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继续落实和执行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释放政策效能,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深化明示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工作,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二)加强金融监管,提升质效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穿透式监管和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大力整治金融机构无序非理性竞争,强化董事、高管任职资格准入管理,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
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加强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提升金融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四)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完成资本补充后续工作,制定政策性银行业务分类监管政策,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发展“科技板”、科创板和创业板,提升直接融资渠道的效率和规模。
(五)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功能,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海南自贸港的封关运作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建设。
(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支持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完善融资制度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适配性,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2024年,中国金融系统在支持实体经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风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金融工作将继续围绕适度宽松、监管强化、供给侧改革、开放双向、风险防范等关键任务展开,推动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