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负团费”陷阱升级版?起底“保险+旅游”如何围猎老年人
“不合理低价游”背后的欺诈:以‘客户回馈’为名的保险旅游团陷阱
近年来,一种以“客户回馈”为名的保险机构旅游团在老年群体中悄然蔓延,承诺“零负团费”购物游的尊享旅程,却在旅途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与流程,诱导老年消费者投入巨额资金购买高价低质商品,这种以“低价、高品质”行程为引诱,实则通过隐形收费、强制购物等方式陷阱消费者的违法行为,给老年消费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下是这一现象的深度剖析。
低价旅游团背后的隐形收费
以“越南芽庄”为例,一条标价1380元的“别漾芽庄——奢享芽庄六天五晚品质游”,承诺入住高端酒店并享受红酒晚宴、SPA等尊贵体验,但这条“低价游”背后,却隐藏着巨额隐形收费,消费者在团内被强制推荐购买沉香手串、玉石、安宫牛黄丸等高价商品,甚至被告知这些商品具有“越南军方背景”“保真品”等虚假信息,最终导致消费金额超过15万元。
消费者王女士的遭遇更是令人震惊,她的母亲在保险业务员的诱导下,花费9.8万元购买沉香手串,4万元购买玉石,总消费超过15万元,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所谓的“越南国家正规国营免税店”,实为国内个体工商户,所购商品经核实均为“三无”产品或以次充好,实际价值远低于购买价。
“客户回馈”背后的欺诈链条
这些旅游团的组织方式往往非常隐蔽,通常不签订正规旅游合同,使用假合同或冒牌旅行社,一旦出事,各方便会相互推诿,上演“罗生门”,使得消费者维权难,消费者的维权路上还存在“绊脚石”——消费者与保险业务员之间的“沾亲带故”亲戚关系,许多老年人虽在相关“保险旅游团”中遭受损失,但碍于熟人情面往往选择息事宁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保险公司业务员与客户之间往往存在着基于熟人关系的特殊信任纽带,许多老年人之所以轻信此类活动,一方面是因为保险业务员本就是亲朋好友介绍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确实购买过保险,误以为这是真实的客户回馈。
法律与监管的盲区

根据《旅游法》明确规定,“不合理低价游”已被禁止,一旦实际活动涉及隐形收费、强制购物等行为,仍应视具体组织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实际操作中,这一链条上的操作往往非常隐蔽,比如不签订正规旅游合同,使用假合同、冒牌旅行社,一旦出事,各方相互推诿,上演“罗生门”,使得消费者维权艰难。
消费者维权的另一个“绊脚石”是缺少正式合同,对此,法律专家建议,即使只有聊天记录、转账和宣传单页,也可作为合同成立的依据,关键是保留证据链条和交易细节,如费用用途备注、行程信息确认等,遭遇纠纷时,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通过社区公益法律服务、律师诉讼维权,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法律援助。
保险公司与业务员的“双重使命”
从事保险业务多年的林女士透露,保险代理人通过组织客户参团能从旅行社获得“人头返点”,这正是他们积极招揽客户的动力。“各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手里有大量客户资源,除了出售保险,还一起窜活儿,收取各种提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部分保险公司业务员会以“客户回馈”为名,组织此类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的参与具有“双重目的”:通过组织此类活动维系客户关系,挖掘保险需求,推动客户加保;这也是一种低成本的拓客手段,常见老客户带新客户参团的现象。
消费者维权的艰难抉择
维权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面临“罗生门”式的推诿,保险公司声称业务员的行为与公司无关;所谓的“越南地接社”拒绝退货,称若退款则无法覆盖本次活动的“坑位费”,消费者王女士的母亲案例中,团费是通过微信私下转账给保险业务员,并未签署任何正规旅游合同,也未获得旅行社出具的收款凭据。
更令人无奈的是,活动未签订旅游合同,消费者难以通过常规途径维权,维权过程中,社交平台成了消费者们的互助阵地,但许多老年人因“沾亲带故”而不愿接受采访或曝光公司,导致维权难以推进。
专家建议:完善法律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针对此类违法行为,法律专家建议加强对保险旅游团的监管,推动文旅、金融监管与市场监管部门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防止此类变相“低价团”风险长期存在,消费者应注意留存相关证据,包括宣传页面、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电话录音及能证明业务员与保险公司从属关系的材料。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若业务员全程以保险公司名义招徕参团,可能构成表见代理,保险公司亦需承担旅游合同责任,消费者在维权中应注意留存相关证据,包括宣传页面、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电话录音及能证明业务员与保险公司从属关系的材料。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