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灵活熟人熟地,部分中小银行深耕私行业务
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私人银行业务增长亮点纷呈,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成市场新格局
随着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的披露,私人银行业务增长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多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均实现明显增长,而在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之外,地方性中小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标志着中小银行从“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型的积极信号。
“区域深耕+生态构建”成为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高净值人群区域化分布与银行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升的共振,推动中小银行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中小银行的差异化竞争核心在于“区域深耕+生态构建”,依托本地经济特色打造“金融+非金融”服务闭环,精准对接区域成长型客户。
田利辉补充道,随着高净值人群多元化发展,中小银行需持续深化区域特色,以“小而美”的差异化竞争,实现私人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
中小银行凭借“本土特色”赢得市场空间
数据显示,5家A股上市中小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增长势头良好,且已披露数据的几家中小银行都呈增长态势,常熟银行上半年私人银行客户4214人,较年初增长10.8%;宁波银行上半年私人银行客户30068户,较年初增加5068户;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总资产达3585亿元,较年初增加535亿元,青岛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与管理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3.41%和10.21%,核心经营指标均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苏州银行上半年私人银行客户数较年初增长19%,其金融总资产较年初增长16%,实现了客户规模与资产规模的稳步提升。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地方性中小银行依托本地产业深度了解,通过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挖掘客户;同时其决策链条短,能快速响应高净值客户个性化需求,并通过非金融权益服务增强黏性,苏商银行研究员薛洪言补充道,随着高净值人群地域分布呈现“下沉化”趋势,县域及二三线城市的新兴富裕群体快速崛起,这些客户往往更依赖本地金融机构的地缘优势与情感联结。
“本土联结”成为中小银行核心竞争优势
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高门槛准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准入门槛更灵活,记者采访获悉,工商银行私人银行服务对象需满足金融资产等值8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客服则表示,准入标准为在该行金融资产月日均达600万元及以上,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门槛更高,其零售客户需月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达1000万元(含)及以上。
相比之下,地方中小银行门槛更灵活,记者通过采访南京银行、贵阳银行客服确认,两家银行的私人银行常见准入门槛为月日均金融资产600万元(含)及以上,常熟农商银行也在官网明确了这一标准,部分银行还进一步放宽条件,如宁波银行规定,月日均资产600万元以上或申请时时点资产达600万元以上,满足其一即可申请私人银行卡。
高净值人群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行业变革
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服务对象多是大型企业高管、资深投资人,聚焦全国性行业的顶尖财富群体,而中小银行服务的对象更具“本土特色”,娄飞鹏指出,中小银行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服务的私人银行客户以本地小微企业主为主,且客户户均资产规模相对较低,田利辉补充,从客户画像来看,中小银行客户多集中于本地制造业、科创企业主等成长型群体,资产形态更偏重区域化、行业集中;而国有大行与股份行客户分布在全国性行业,资产配置更全球化、复杂化,这是市场细分与客户结构演化的自然结果,并无优劣之分。
薛洪言表示,不同于大行全国统一的服务体系,中小银行可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建“产业+金融”闭环,比如为制造业企业主提供家族信托、固定资产证券化等方案,更重要的是,依托地缘信任,中小银行客户合作年限普遍远超大行,“这种本土联结是地方中小银行抵御竞争的关键屏障”。
未来展望:中小银行需持续深化区域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高净值人群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推进,中小银行需持续深化区域特色,以“小而美”的差异化竞争,实现私人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田利辉指出,中小银行的核心是把“区域基因”变成服务壁垒,随着高净值人群地域分布的“下沉化”趋势加速,中小银行凭借其灵活决策机制、区域深耕能力和本土联结优势,将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