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胞嘧啶说明书:氟胞嘧啶说明书,适应症、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氟胞嘧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敏感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本文将根据药品说明书,详细介绍其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药物。
药品基本信息
- 通用名:氟胞嘧啶
- 英文名:Flucytosine
- 化学分类:嘧啶类抗真菌药
- 分子式:C5H8FN3O2
- 分子量:151.15 g/mol
适应症
氟胞嘧啶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真菌感染:
- 系统性真菌感染:如念珠菌血症、隐球菌性脑膜炎、曲霉菌病等。
- 局部真菌感染:如皮肤、黏膜或指甲的念珠菌感染。
- 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的严重真菌感染。
用法与用量
氟胞嘧啶的剂量需根据患者的体重、感染严重程度及肾功能状况进行调整,以下是常规推荐剂量:

成人剂量:
- 通常为每日50-100毫克/公斤体重,分2-4次静脉滴注或口服。
- 治疗严重感染时,剂量可增加至每日100-150毫克/公斤体重,但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儿童剂量:

- 通常为每日6-1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口服或静脉滴注。
- 具体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及感染类型调整。
肾功能不全患者:
- 肾功能不全者需减少剂量,建议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频率或剂量。
- 肌酐清除率低于50 ml/min的患者,应每6-8小时给药一次,剂量减少至常规剂量的50%。
禁忌症
- 对氟胞嘧啶或嘧啶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 严重骨髓抑制或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禁用,因氟胞嘧啶可能加重骨髓抑制。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除非潜在益处大于风险。
- 与某些药物联用时需特别注意,如与两性霉素B联用时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
氟胞嘧啶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
- 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
- 肝肾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黄疸或肾功能异常。
- 过敏反应:皮疹、瘙痒、发热等。
- 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感觉异常等。
注意事项
- 用药前需进行真菌敏感性试验,以确保药物对致病菌有效。
- 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真菌感染指标。
- 长期使用氟胞嘧啶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建议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使用。
- 用药期间避免摄入过多含嘧啶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等,以减少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支持治疗。
药物相互作用
- 与两性霉素B联用:可增强抗真菌效果,但需调整剂量,避免骨髓抑制。
-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可能增加肾毒性,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 与抗凝药物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 与别嘌醇联用:可能增加氟胞嘧啶的血药浓度,需谨慎使用。
贮藏条件
- 贮藏温度:2-8°C避光保存,避免冷冻。
- 有效期:通常为24个月,具体以包装标注为准。
氟胞嘧啶是一种高效抗真菌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及监测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患者在用药期间应严格遵医嘱,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