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从镇静催眠到抗癫痫的多面手
苯巴比妥钠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属于巴比妥酸盐类衍生物,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曾广泛应用于镇静、催眠、抗癫痫等领域,尽管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其临床使用逐渐减少,但苯巴比妥钠在医学史上仍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癫痫治疗和毒理学检测中仍被广泛应用。
药物基本信息
苯巴比妥钠(Phenobarbital Sodium)是苯巴比妥的钠盐形式,具有水溶性,生物利用度较高,其化学结构为5-苯基-2,4-咪唑二酮的单钠盐,分子式为C₁₂H₁₂N₂O₃Na₂,苯巴比妥钠通过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作用时间较长,半衰期可达90-100小时,因此属于长效类药物。
药理作用
苯巴比妥钠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等效果,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
- 增强GABA介导的氯离子通道开放,增加氯离子内流,导致神经元超极化,从而抑制中枢神经活动。
- 抑制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传递,进一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 诱导肝药酶活性,加速自身及其他药物的代谢,可能导致耐受性增加。
临床应用
- 抗癫痫:苯巴比妥钠是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尤其适用于大发作、部分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
- 镇静催眠:曾广泛用于失眠、焦虑等引起的失眠症,但由于成瘾性问题,目前已较少使用。
- 麻醉前给药:作为辅助药物,用于麻醉前镇静。
- 毒理学检测:在实验室中,苯巴比妥钠常被用作镇静催眠药物的对照品,用于药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苯巴比妥钠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
- 依赖性和耐受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耐受性增加,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 肝毒性: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甚至肝坏死。
-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发热等过敏症状。
苯巴比妥钠对胎儿有潜在危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与其他药物(如抗凝药、避孕药)合用时,可能产生相互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历史与现状
苯巴比妥钠是第一种广泛使用的长效巴比妥酸盐,曾在20世纪风靡全球,被称为“安眠药之王”,随着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非苯二氮䓬类催眠药(如唑吡坦)的出现,苯巴比妥钠的使用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其成瘾性和副作用较大,尽管如此,苯巴比妥钠在癫痫治疗和某些特殊领域的应用仍不可替代。
苯巴比妥钠作为经典药物,见证了现代神经药理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其临床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在抗癫痫和毒理学研究中的价值依然重要,在使用苯巴比妥钠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权衡其利弊,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Katzung BG.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14th Edition. McGraw Hill, 2021.
- American Epilepsy Society. Practice Advisory: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Status Epilepticus. 2011.
- WHO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 (2021).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