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聘)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5-11-08 07:40:32  

深度解析一所专科院校的特色与优势

在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中,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丰富的历史积淀,成为了一颗闪耀的教育明珠,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该学院不仅承载着浙江省建设行业的培养重任,更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以下将从多个维度为大家深入解析浙建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与优势。


学院概况:专科院校的独特定位

浙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逐步扩张,现已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由省政府直属,教育部和建设部同时确认其为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并被列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在高等教育层面,浙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专科院校,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一本”或“二本”范畴,学院主要面向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设多个层次的专业项目,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浙江省建设行业输送了6万余名优质人才。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聘)


招生批次与录取方式:灵活多样的教育路径

浙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批次和录取方式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分为以下两类:

  1. 传统高考地区: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四川、新疆等省份,浙建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专科批录取方式,面向特定地区的招生需求。
  2. 新高考地区:在浙江、山东、河北、福建、湖南等省份,学院参与平行录取二段、一段等批次,为地区内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学机会。

这一招生策略充分体现了浙建职业技术学院对不同地区教育资源需求的精准把握,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育选择路径。


校区分布: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布局

浙建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杭州、萧山和临平,总占地面积达1000亩,提供了宽敞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以下是各校区的详细介绍:

  1. 杭州城地校区:成立于1976年,位于杭州市城区,占地面积195亩,设施齐全,设有6个二级学院,开设38个专业,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2. 临平校区:于1993年建立,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街道,占地面积225亩,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37个专业,注重实践与就业导向。
  3. 萧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萧山高教园区学知路151号,作为学院的重要校区之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这三个校区的合建布局不仅充分解除了教学资源的分布问题,更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就业前景:极高的就业率与行业资源优势

作为一所专注于建设行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浙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就业网络和行业资源,2021届和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7%,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学院在建设行业内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学院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渠道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浙建职业技术学院还定期开办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升学、就业的双重保障。


专业设置: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浙建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多个二级学院,涵盖建筑、工程造价、建筑设备、建筑艺术、管理与信息等多个领域,具体学院设置包括:

  1. 建筑工程学院:专注于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等领域,培养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专业人才。
  2. 工程造价学院:研究建筑经济管理和工程造价控制,培养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
  3. 建筑设备学院:致力于建筑设备的设计、安装和维修,培养技能精湛的设备操作人才。
  4. 建筑艺术学院:将建筑设计与艺术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建筑设计人才。
  5. 管理与信息学院:开设信息管理、工程经济与管理等课程,培养管理和信息技术双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6. 国际教育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这些专业项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浙建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导向、技能强化”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一所专科院校的成功案例

浙建职业技术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关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于对建设行业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浙建职业技术学院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无论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就业网络,还是多元化的专业设置,学院都能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有力的支持。

关注浙建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是对未来的投资,更是对职业发展的责任与追求,希望每一位有意向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实现人生价值!

分类:院校
责任编辑:今题网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