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系观察】乐观预期退潮?海外市场等待采购兑现
关税调整与供应端影响分析
2025年11月7日,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的研究员刘昊发布了一份关于大豆市场的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近期关税政策变化对大豆市场的影响以及未来价格走势的可能性,本文将基于该报告内容,深入探讨当前大豆市场的动态及未来展望。
关税政策调整的影响
本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确认了部分关税调整,包括对美国产品的反制加征税率下调,具体而言,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美国产品的最高反制加征税率被取消,而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将在一年内继续暂停,保留10%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对于大豆这一重要农产品,其名义税率仍为13%,在现行3%的最惠国税率基础上,这一政策变化对美豆的进口成本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美豆的名义税率为13%,这使得进口美豆的成本显著高于国内生产的大豆,这一税率政策对商业买船性价比产生了抑制作用,进而影响了市场对美豆采购的决策,市场普遍认为,美财长贝森特提到的“1200万吨”采购量更可能由政策性买家主导,而商业采购仍倾向于南美旧作大豆。
海外市场价格波动与供应端分析
在中美领导人会晤后,海外市场对美豆出口的预期显著改善,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一度站上1100美分上方,市场仍面临两大担忧:一是关税政策的进一步削减情况,二是1200万吨大豆采购的落实情况,尽管前者已阶段性明朗,但后者仍需通过实际成交来验证。
过去一周,国内买家因南美大豆价格回落加购了多船巴西12月及明年3-7月船期的大豆,显示出南美旧作大豆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过去五年11月-12月期间,国内平均采购美豆数量约为650万吨,市场对国内能否在两个月内完成1200万吨大豆采购量的完成度表示担忧。
供应端增长与豆粕市场的影响

美豆进口重启后,国内市场首先捕捉到了供应端增长的叙事,并已对这一利空因素进行充分定价,当前市场的成本传导逻辑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政策性采购还是商业采购,都通过(CBOT+CNF)这一组合上涨推动进口大豆成本的抬升,最终利好豆粕的估值。
豆粕单边上方空间仍然有限,2024年全球大豆进入丰产周期,目前全球大豆供应仍处于宽松格局,随着美豆恢复进口,国内豆粕重新置身于全球供需格局之下,未来粕价大体上将在成本驱动框架下进行波动。
政策与市场预期的双重驱动
报告还提到,通过榨利修复促进油粕估值上抬的论述得到了补充,考虑到巴西3-7月船期盘面榨利较好,油厂在库存与负荷目标的双重约束下,可能会主动承担近月船期的亏损并通过远月船期盘面榨利进行平衡,这将导致03合约难以上演缺口逻辑下的上涨行情。
报告还保留了底线思维,即如果中美大豆贸易再生波折,迟迟看不到新增成交,美豆又该如何去向,美豆“破局之道”主要锚向三条路径:1.对内落实生柴政策扩大本土压榨数量;2.与南美旧作进行库存置换;3.USDA报告超预期对平衡表做出调整。
市场普遍认为,短期最容易被定价的路径是第三条,即USDA在下周11月供需报告中超预期下调单产预估,如果这一预期落实,将导致美豆平衡表朝偏紧方向演绎,立竿见影驱动CBOT大豆上涨,并外溢至全球豆类市场。
风险与未来展望
尽管当前市场对供应端增长和政策调整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因素:1.大豆实际成交的节奏是否能与市场预期一致;2.USDA报告是否能超出市场预期;3.南美大豆库存与供应情况的变化。
如果短期内未看到大豆实际成交,报告落地前,多头可能选择止盈离场以避免报告不及预期,这可能对连盘豆粕形成拖累,市场需密切关注这些关键因素,以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
当前大豆市场面临着复杂的政策环境和供应端变化,关税政策的调整已经对市场产生了阶段性影响,而供应端的恢复和市场预期的驱动将是未来价格波动的主要动力,交易者需密切关注中美贸易动态、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全球供应变化,做好充分的风险判读,谨慎应对市场机会与挑战。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