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交易避损!603880实控人被罚
利用权威信息避损,背后藏着什么?
江苏证监局出台了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将南卫股份(603880)实控人李平及前任财务总监项琴华因涉嫌内幕交易事件给予严厉处罚,这一案件不仅揭开了公司高层利用内幕信息避损的幕帷,也反映出在资本市场中,监管与违法行为的较量从未停歇。
案件概述:内幕交易背后的真正目的?
根据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南卫股份的实际控制人李平及其亲密关联的前任财务总监项琴华在2023年3月10日至3月28日期间,利用自己作为公司高层的知情优势,通过多笔交易避免了公司股票的重大跌幅,实现了“规避损失”的目的。
具体来看,李平通过“李平”国联证券账户,在2023年3月14日至3月28日期间集中竞价、进行大宗交易,合计卖出南卫股份818.40万股,成交金额达4796.78万元,经测算,这笔交易实际上避免了1177.67万元的损失,项琴华通过“项琴华”国泰君安证券账户于2023年3月21日至22日期间卖出南卫股份5.4万股,成交金额34.05万元,测算其避损金额为10.17万元。
尽管如此,这两名责任人并未从中牟利,而是将内幕信息用于规避潜在损失,这一点与市场上常见的“借内幕消息牟利”模式有所不同。
案件起因:公司内部控制的漏洞?
追溯此案的根源,核心问题在于公司高层对公司资金的占用,早在2024年6月,江苏证监局就曾对李平及其关联方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事项进行了处罚,监管部门指出,对南卫股份给予了警告并罚款300万元,对李平罚款450万元,对项琴华罚款90万元,并对两人均给予警告。
这一问题对公司的市场声誉和股价产生了直接影响,在2023年4月27日晚间,南卫股份因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占用公司资金,导致天衡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2022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出具否定意见,公司股票于次日停牌,从2023年5月4日起,南卫股份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变为“ST南卫”。
监管敏感期:内幕信息背后的法律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内幕交易事件涉及的信息在公开披露前属于证券法规定的内幕信息范畴,根据证监会的查明,这项内幕信息的敏感期为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4月28日,李平作为公司董事长,其知悉内幕信息的时间不晚于2023年3月10日;项琴华作为公司财务总监,其知悉内幕信息的时间为2023年3月2日。
这两名责任人未能遵守证券交易法规,在2023年3月14日至3月28日期间进行了交易操作,这直接触犯了内幕交易的法律底线,监管部门对其采取了“追责到底”的态度,最终对李平和项琴华分别没收违法所得1177.67万元和10.17万元,并处以罚款3533万元和150万元。
公司背景:实控人与公司发展的“两面镜子”
南卫股份自1990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医药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17年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公司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却并不如意,从2021年至2024年,南卫股份的归母净利润依次亏损2276.2万元、1464.87万元、1.47亿元、1.91亿元,连续四年陷入亏损状态。
这一持续性的业绩亏损与公司高层的决策失误密不可分,李平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长期以来并未为公司发展带来积极助力,反而因其个人行为对公司日常经营与市场声誉造成了重大影响,正是这种“坐在位上不干”的作风,最终导致了公司资金占用、监管处罚以及股价长期低迷等多重困境。
案件的深层启示:监管与市场的平衡之道
南卫股份内幕交易案件的曝光,无疑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震动,这一案件不仅揭示了高层违法行为的危害,更反映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监管与市场的平衡至关重要。
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一线监管机构的高效发挥作用,才使得这一违法行为得到了及时查处,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市场效率的同时,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内幕信息监管体系,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南卫股份的经历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企业高层,还是各级监管机构,都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内幕信息,避免因小失误大意惹的祸,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法治意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幕交易的法律与道德考验
内幕交易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更违背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南卫股份案件的发生,既是对一线监管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企业高层责任感的考验,希望此次案件的处理能为其他企业树立“零容忍”信号,激励更多企业人员认真对待内幕信息问题,共同维护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这场案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资本市场正在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正如一句话所言:“市场的公平如同阳光的正直,违法必究如同阴影的遮蔽。”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只有依法行事、守规守信,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