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找姻缘的小说:她在相亲市场卷成老油条
95年出生的我,已经相亲了200次。 从父母安排到朋友介绍,从咖啡馆到高档酒店,我像个商品一样被展示。 直到遇见那个说“年龄不是问题”的男人,我以为终于找到了真爱。 他告诉我,他真正喜欢的是我的灵魂,而不是我的外表。 我以为这是爱情,直到他拿出结婚证,说要和相亲对象见家长。 “你只是我用来应付父母的替代品。” 第二天,我在网上看到他的新照片,身边站着一个比我年轻漂亮的女孩,95后女孩相亲200次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作浪漫。
** 95后女孩相亲200次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作浪漫。
我叫林小雨,95年生,今年刚满而立,在我这个年纪,按部就班的话,应该是在职场上小有成就,买得起房,或者至少是租得起房,养得起一只猫了,但我还在为“下个月怎么跟七大姑八大姨解释我没男朋友”而发愁。
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光是标着“相亲”的备注就有三百多个,从“小王哥妈介绍-服装设计师”到“刷到的高富帅-有房有车”,琳琅满目,活像一个大型婚恋物品展览会,数字显示,我已经“相亲”了200次,二百次,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现实主义?可这确实是我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被父母催婚,是在我刚过完25岁生日那天,我妈一边给我念她从广场舞群淘来的“成功学”文章,一边把一张印着“别人家孩子已婚已育”的红纸贴在我床头,我顶了两天,没用,第三次被逼着去“联谊”,是在一个全是医生律师的高端局,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端着香槟杯,感觉自己像个误入高级宴会厅的仓鼠,对方姓张,是某跨国公司的市场总监,谈吐不俗,送我回家的路上还夸我“很有韧性”,我以为遇到了伯乐,结果他微信签名是“找个伴,走过人生下半场”,后来我才知道,他上个月刚和相亲认识的女孩领了证。
再后来,我索性放弃了抵抗,把“找对象”变成了一个可以量化的任务,下载各种约会软件,注册时特地注明“认真找,不玩暧昧”,期望值调到最低,告诉自己:能遇到一个正常交流的就算成功,结果呢?不是年龄不符,就是收入差距大,再不然就是“看你挺好,先处着”,然后石沉大海。
朋友介绍得更多,从程序员到演员,从公务员到个体户,职业跨度堪比春运火车票,每次见面,我都提前做足功课,研究对方朋友圈,打听背景,甚至背下几句可能用得上的谈资,约在安静的咖啡馆,点一杯最便宜的美式,假装不经意地聊着工作、兴趣,结束后,我像个拆弹专家清理现场,撤掉“警戒线”,收起“诱饵”,但结局往往一样:没下文,或者对方委婉地告诉你,他/她心里早有人。
“小雨,别太拼了,找个差不多的嫁了得了。”闺蜜看我黑眼圈重,心疼地劝,我苦笑:“差不多的,哪有那么好找?”
有时候半夜醒来,万籁俱寂,我摸到手机,点开那些被标记为“已读”的微信,或者那些置顶的聊天软件,屏幕上滑过一张张俊男美女的照片,一句句“你很特别”的评论,一个个“深思熟虑后”的犹豫,指尖悬在屏幕上方,迟迟按不下去,不是我不够勇敢,是怕了,怕了这套循环往复的游戏,怕了被人当“备胎”,怕了最后还是孤零零一个人。
转折点出现在一个朋友的饭局上,那是我第187次相亲,对象是个搞金融的,聊得还算投机,至少他看起来是认真的,酒过三巡,气氛正热络,他突然问我:“小雨,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比较真诚吧,不玩心眼。”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在这个年纪,还能保持真诚不容易。…真诚归真诚,现实归现实。”
“什么意思?”我心里咯噔一下。
“就是年龄在这儿放着,再过两年,找对象的人会越来越少的。”他语气平淡,却像一把冰锥,刺穿了我最后的幻想。
那天晚上,我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吐在路边的垃圾桶里,被人好心送回家,洗漱完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突然觉得有点悲哀,难道找对象真的就是一场按年龄倒计时的竞赛吗?等我45岁了,还能找到愿意和我结婚的人吗?
就在我快要被绝望淹没的时候,一个自称是“情感顾问”的人联系了我,通过一个付费的情感社群,他声称能帮我找到“命中注定的他”,方法是……嗯,需要一点“特殊渠道”和“精准定位”,话是有点暧昧,但我当时太焦虑,抱着一线希望,付了钱,提供了我的照片和一些基本信息。
几天后,一个微信好友申请通过了,头像是一个看起来很斯文的男人,名字是“风清扬”。
第一次视频聊天,他声音低沉悦耳,说话慢条斯理,不像其他相亲对象那样要么浮夸要么急功近利,他问我很多关于我的问题,不像是在套路,倒像是真的在了解我,聊着聊着,我渐渐放松下来,甚至开始享受这种被关注的感觉。
“小雨,你很特别。”他说,“不是那种很会讨人欢心的特别,也不是外表出众的特别,是一种很安静的,但让人觉得舒服的特别。”
“你也是觉得我特别的人吗?”我鼓起勇气问。
“”他笑了笑,眼睛在屏幕里弯成了月牙,“年龄不是问题,灵魂的契合才是,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复杂,但我不想看你被那些不真诚的人浪费时间。”
那一刻,我觉得遇到了知己,他懂我,他不急,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虚伪,我开始频繁地和他聊天,分享我的喜怒哀乐,告诉他我的工作、我的爱好、我的孤独,他总是很耐心地倾听,给出中肯的建议,我以为,这就是爱情,那种感觉,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泊了很久,终于看到了灯塔的希望。
他告诉我,他年纪比我大几岁,事业有成,家庭条件优越,最关键的是,他离异,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儿子,这些信息,我是后来才从他不经意间透露,以及他朋友圈里带儿子的照片间接了解到的,当时,这些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懂我。
我们开始频繁见面,地点从咖啡馆换到了公园,再换到了他家的书房,他绅士地陪我逛画展,带我去品尝从未去过的米其林餐厅,他的物质条件确实很好,这让我在被催婚的日常里,第一次感受到了“被选择”的优越感。
他依然保持着那种“懂我”的姿态,偶尔会送我一些小礼物,大多是些有设计感的文具或家居用品,他说,喜欢我的内在,所以这些外在的东西,是他表达喜欢的方式。
直到那次家庭聚餐,是我的一个远房表哥结婚,席间,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他的母亲,电话里,他听着,表情一点点变了,挂了电话,他沉默了很久,然后看向我,语气有些复杂:“我妈……对我现在这个年纪再找女朋友有看法,想见见。”
我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笑着说:“没关系啊,总比没见过好,什么时候带我去?”
他犹豫了一下,说:“周末吧,我带你认识一下,别紧张,我跟他们说,就是喜欢我现在的状态,欣赏你的为人。”
周末,他带我去见了他母亲,还有他的一个表妹,他的母亲很和蔼,说话温和,但我能感觉到她看我的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打量,他的表妹比我小两岁,长相甜美,穿着得体,一见面就对我笑,叫我“姐姐”。
饭桌上,他母亲问我的工作,问我婚后的打算,问我有没有房产,我一一回答,表现得体,席间,他一直在旁边给我“护着”,对母亲说“小雨很优秀,我们相处很愉快”,对表妹说“姐姐以后就是妹妹了”。
散场时,夜色已深,他送我回家,上楼时,他突然说:“小雨,…”
我当时的心跳漏了一拍,以为他要表白。
他却说:“别介意,我跟家里打了声招呼,我母亲那边还需要再沟通一下,你看,我离异带着孩子,是个不太理想的结婚对象,我不能让你将来后悔。”
我愣住了,像被人迎面打了一拳,有点懵。
“”他很快恢复了那副温和的语气,“我真的很欣赏你,和你在一起很舒服,我们可以先处着,不用急着结婚,等我这边完全解决了,我们再考虑未来。”
“解决”?解决什么?解决他母亲的“看法”?解决他离异的身份?解决他和儿子那个“麻烦”?
原来,这几个月的“灵魂契合”,这频繁的约会,这些精心的安排,不过是他为了安抚母亲、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一种方式,而我,就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用来扮演“合格儿媳”这个角色的“替代品”。
他拿出手机,给我看上面和他母亲的聊天记录,母亲在问他:“他条件怎么样?比你强多了,人也温柔,就是年纪大点,离过婚,不过没关系,我们看得出来他是真心的。”
他回复:“嗯,人很好,我们相处得很愉快。”
我看着他,看着他那张在聚餐时显得温和儒雅的脸,突然觉得陌生又可笑,原来,他口中的“欣赏”和“喜欢”,都只是把我当成了一个符合他需求的模板,一个可以用来“应付”家庭压力的工具。
第二天,我在网上看到他的新照片,朋友圈更新了,不再是和我一起逛画展、品尝美食的甜蜜“日常”,而是和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笑得灿烂,十指相扣,照片下,他还配了文:“感谢大家的关心,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那个女孩,看起来比我年轻,也比我漂亮,她的侧脸,她的笑容,和他发的每一条动态都有关联。
那一刻,我彻底明白了,浪漫是什么?浪漫是和一个懂你、欣赏你、愿意和你一起面对未来的人,共同编织美好的生活,而我经历的,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我相亲200次,终于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爱情,只是一个能被他们“标记”为“暂时替代品”的,安静的存在罢了,而我,不过是这场盛大而荒诞的表演里,一个即将退场的道具。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