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头部效应愈加明显 多家中小公募“颗粒无收”
头部效应加剧,中小公司面临生存压力
2025年以来,中国公募基金市场迎来了一波整体回暖的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日,以基金成立日为统计标准,新成立基金数量已突破千只大关,在这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基金发行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正在不断加剧,许多中小型基金公司在这场竞争中陷入困境,甚至有公司仅发行少量基金或一基未发。
头部基金公司表现亮眼
头部基金公司在今年的发行大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11月2日,头部基金公司在新基金数量和发行规模上均位居行业前列,华夏基金表现最为突出,年内已成立新基金高达86只,发行规模约428.79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富国基金和鹏华基金,分别以66只和63只的新基金数量位列第二和第三,这些头部公司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其发行规模也更具竞争力。
新基金类型:指数基金占主导地位
晨星Direct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中,接近50%的基金为指数基金,16%为偏股混合基金,12%为指数增强基金,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指出,今年基金公司发力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指数基金(包括股票指数基金和债券指数基金)、指数增强以及一些有特色的主题基金,如科技、创新药、高端制造等。

中小基金公司:步履维艰
与头部公司风生水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发行市场上面临着诸多困难,数据显示,有超过50家基金公司年内新发基金数量不足10只,更令人担忧的是,有35家公司仅发行了1只至4只产品,总发行规模普遍在10亿元以下,甚至有的公司发行规模不足1亿元,如施罗德基金、华润元大基金等基金公司今年仅成立了1只产品,许多中小型基金公司尚未成立1只基金,例如华宸未来基金、新沃基金、前海联合基金、长安基金、瑞达基金、九泰基金、淳厚基金、江信基金等。
发行市场的竞争与分化
“当前的发行市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一位华南的公募人士表示,头部公司凭借强大的持续营销能力和产品线布局,能够轻松实现多只产品的发行,而中小公司可能需要倾尽全力才能推出一只产品,且募集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代景霞认为,头部公募公司长期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的基金公司,认为其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更为可靠,银行、券商等渠道也更愿意优先推荐头部公司的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分化。
头部公司的优势:品牌、投研能力和产品创新
头部公司通常拥有更强大的投研团队和资源,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和投资机会,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今年发行的股票型基金中,指数型基金尤其是行业主题ETF受到青睐,而这些产品的发行需要较强的投研和产品设计能力,相比之下,中小基金公司综合投研能力相对薄弱,产品创新乏力,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
代景霞认为,新基金发行市场的分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行业洗牌,使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中小基金公司也可通过差异化竞争等方式寻求发展机会,永赢基金布局了卫星通信、医疗、通用航空、央企红利等细分主题产品,华宝基金布局了创新药、农牧渔、人工智能等细分赛道,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小基金公司若能聚焦利基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仍有可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前的基金发行市场已进入综合实力的较量大场,头部公司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资源优势,正在主导市场的发展方向,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考验,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也为中小公司提供了聚焦细分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机会。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