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全球算力竞争,中科曙光“最强超节点”即将问世
国产AI算力迎来“生态底座”
(作者:大为)
全球AI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算力革命,这场革命正在重塑技术竞争的格局,从千亿参数的规模跃升到万亿级的大模型,再到算法突破与底层硬件的深度融合,算力已经成为决定人工智能竞争力的核心筹码,国际上,美国阵营通过垄断GPU芯片、云端大模型应用入口等关键要素,构建了一个近乎封闭的AI生态系统,这种垄断不仅限制了中国的发展空间,更加剧了全球算力竞争的紧张局势。
就在全球算力竞争白热化之际,中国的中科曙光公司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计划发布一款革命性产品——“超节点”,这一动作预示着中国正在从被动跟随者转变为主动定义者的角色,据悉,“超节点”不仅性能强大,更采用了开放架构设计,具有跨芯片、跨框架、跨系统的兼容性,这使其成为打破国产AI算力瓶颈的关键突破口。
全球算力竞赛:进入“决战时刻”
2025年的AI世界,算力就像能源时代的“石油”,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掌握了创新加速度,美国通过英伟达的GPU芯片和CUDA生态,以及微软与OpenAI对云端大模型的垄断,形成了从底层硬件到上层算法的完整封闭生态,这种体系不仅限制了中国的发展空间,还将算力作为出口管制的关键点,导致中国在AI产业链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高压环境反而成为了国产算力体系加速自主的契机,中科曙光的“超节点”行动,标志着中国AI正在沿着“超算—智算—大模型”这条链路进行整体跃迁,从GPU替代到架构重构,从硬件研发到生态协同,中国正在主动定义新的计算范式,而不是简单地追赶美国的技术。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不仅是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更可能成为这场算力地缘竞争的新起点,当美国用算力筑起“AI围墙”,中科曙光正试图从架构层面打开一条属于中国的突围之路。
“超节点”:打破算力瓶颈的中国答案
“超节点”不仅是一个技术产品,更是一场系统性创新的集中体现,它将成百上千个服务器单元、数以万计的计算核心,协同高效运行,突破传统数据中心算力边界,与传统的“拼装式算力堆叠”不同,“超节点”像一座“AI版的超级工厂”,通过算力、存储、网络、能效的协同优化实现系统重构。
在今年9月的重庆智博会上,中科曙光联合产业链上下游20余家企业共同发布了AI计算开放架构,提出了“训推一体、软硬协同”的开放理念,这一开放架构不仅为国内AI基础设施生态奠定了统一标准,更让国产算力体系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乌镇大会上的“超节点”产品,或将成为这一开放架构的“实装形态”,标志着中国AI基础设施从“封闭模仿”走向“开放共建”的重大转折。
中国智算的“生态底座”

“超节点”的推出,恰恰击中了算力竞争的核心矛盾: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指数级计算效率提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超节点”将首次在架构层面实现国产化替代,同时具备跨芯片、跨框架、跨系统的兼容能力,它可以同时适配不同厂商的AI芯片和加速器,构建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智算生态底座。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超节点”的突破具有深远意义,国家战略中的“东数西算”“智能算力网络”“国家AI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形成纵深呼应,而曙光的“超节点”有望成为这些计划中的关键节点单元,它既是技术平台,也是产业标准,成为算法、数据和算力成为国家竞争三根支柱的重要支撑。
从硬件突破到生态示范:中国AI的下一步
在业内看来,中科曙光的“超节点”行动,正在打开一个新的算力叙事,过去,中国AI企业更多在硬件端补短板,而未来的竞争将是“架构—生态—智能体”的系统竞争。“超节点”不仅提供性能,更定义了一个“开放可复制”的产业范式,这种范式将层层传导影响:上游芯片厂商将围绕开放标准协同优化,中游AI框架与调度系统将获得统一接口,下游大模型企业将获得稳定、弹性的算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超节点”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信心的回报,过去几年,中国的算力企业被封锁、被限制、被低估,但他们选择了一条艰难却正确的道路:从模仿走向原创,从跟随走向定义。“超节点”的推出,或许将成为那束最早照亮未来的光,AI时代的竞争,不是谁的芯片更强,而是谁能构建出一个更具韧性的生态系统。
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当“超节点”揭幕的那一刻,中国AI的“自主算力时代”或许就此按下启动键,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战略性胜利,它预示着中国正在从AI技术的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的角色,正在为全球AI产业的未来奠定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