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飞秒十年后的危害:十年光阴,全飞秒近视矫正手术的长期潜在风险探析
随着近视矫正技术的飞速发展,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凭借其独特的微创性、恢复快以及摆脱了传统手术需要制作角膜瓣的步骤等优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应用,成为不少近视患者,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热门选择,任何医疗技术,即便是先进的手术方式,其长期效果和潜在风险都需要时间来检验,全飞秒手术实施十年后,我们对其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能出现的远期并发症有了哪些认识和担忧呢?
全飞秒手术:十年的临床观察与优势
全飞秒手术是利用德国蔡司VisuMax激光设备,通过一个约2-4毫米的微小切口,直接在角膜基质层内进行切削,然后将切削好的组织推入切口自行脱离,从而达到改变角膜曲率、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其主要优势包括:
- 微创性: 切口小,理论上减少了术后感染、散光等风险。
- 无角膜瓣: 避免了角膜瓣移位、皱褶、干燥眼等与角膜瓣相关的问题。
- 恢复快: 术后疼痛感轻,视觉恢复通常较快。
- 生物力学影响较小: 相比早期的PRK或早期的全激光LASIK,对角膜结构的生物力学影响被认为更小。
过去十年,全球数百万患者接受了全飞秒手术,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了其较高的成功率和良好的近、中期视觉效果。“十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尤其是在眼科领域,角膜的生理特性、手术对角膜结构的长期影响以及极少数可能出现的远期并发症,仍需持续关注。

十年后的潜在风险与关注点
尽管全飞秒手术总体安全性良好,但随着患者群体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一些潜在的长期风险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需要引起重视:
- 角膜扩张/圆锥角膜风险: 这是所有角膜激光手术(包括全飞秒)最令人担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虽然全飞秒切口小,理论上风险较低,但手术本身会去除部分角膜基质,理论上可能削弱角膜的结构稳定性,对于术前筛查不严格、存在潜在圆锥角膜倾向或屈光度数极高(尤其超过-10.00屈光度)的患者,术后十年内角膜扩张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严格术前筛查(如角膜地形图、厚度测量、内皮细胞计数等)和术后长期随访。
- 屈光不稳/回退: 尽管现代术式力求精准,但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后数年甚至十年后出现视力波动、度数回退的现象,这可能与角膜上皮重塑、年龄相关调节能力变化、术前度数评估不准确或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 干眼症: 干眼是近视矫正术后常见的短期症状,多数能逐渐缓解,但少数患者可能在术后十年仍经历不同程度的干眼困扰,影响生活质量,这与手术对角膜神经的不可避免的损伤以及个体泪液分泌和质量有关。
- 感染和炎症: 虽然切口小,但仍存在微小切口相关的感染(如眼内炎)风险,尽管发生率极低,术后早期的炎症反应通常可控,但极少数情况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
- 屈光过矫或欠矫: 虽然术前设计力求精确,但个体差异、测量误差或术中操作因素仍可能导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未达到预期(过矫或欠矫)。
- 上睑下垂或眼睑位置改变的影响: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患者本身存在或术后新出现的上睑下垂,可能会影响视觉质量,尤其是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眼睑位置相对较低,这种影响可能更显著。
- 对角膜生物力学的长期影响: 相比于自然角膜,经过全飞秒手术的角膜,其生物力学强度是否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是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显现,仍需更长期的研究数据支持。
结论与建议

全飞秒十年后的经验表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的近视矫正手术。“十年”并非终点,而是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开始,其潜在的长期风险,特别是角膜扩张、屈光回退、干眼以及极少数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
对于考虑接受全飞秒手术的患者,建议:
- 严格术前检查: 选择正规、有经验的眼科医院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如圆锥角膜、严重干眼、角膜过薄等)。
- 充分沟通与理解: 与主刀医生详细沟通手术原理、预期效果、可能的短期和长期风险及并发症处理方案。
-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设备: 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先进性直接影响手术安全和效果。
- 遵医嘱进行规范术后护理和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随访至关重要,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全飞秒手术十年的临床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对其长期安全性、稳定性的评估仍在进行中,患者应保持理性,充分了解其益处与潜在风险,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坚持长期的眼科健康管理。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