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亿国资房企,五矿地产筹谋退市
从资本市场的困境到私有化重生
在香港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五矿地产的私有化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成立于1994年、旗下为五矿集团的一家地产公司,经历了34年的上市生涯,近日宣布由大股东私有化并撤销港股上市地位,这一决定背后,折射出当前地产行业 Adjustment期的严峻挑战,以及央企在资本市场中的无奈选择。
经营的艰难抉择
五矿地产作为五矿集团的重要板块,拥有总资产约400亿港元,主营住宅开发及商业、酒店、小镇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地产行业的 Adjustment期给公司带来了沉重的挑战,2024年,公司仅实现净亏损37.48亿港元,1-6月综合收入同比大降超六成,达到仅19.76亿港元,尽管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控制风险、增收节支,但经营状况依然严峻。
退市:生存至上的必然选择
面对资本市场的严峻环境,五矿地产选择退市并非易事,公司股票的流动性长期低迷,过去12个月的日均交易量仅为44万股,占无利害关系计划股份数目约0.03%,在这种情况下,股东难以在不受不利价格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场内出售,更为关键的是,公司在2009年以来已经失去上市平台的募资优势,若要继续在资本市场上发展,将面临更多困难。
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偏保守,市场表现平平,行业排名百名以外,2019年董事长何剑波曾豪言要向千亿房企迈进,但实际上公司销售额在高峰期也不过300亿元,远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地产行业的 Adjustment期持续发酵,公司遭受的经营压力日益加大。
退市背后的战略考量

五矿地产退市的决定,既是生存的必然选择,也是一种战略重组的机会,退市后,公司将摆脱资本市场的规则束缚,简化治理结构,减少管理和合规的复杂性,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公司将更专注于长期业务规划及资源整合,借助母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的强大后盾,应对行业低谷。
值得一提的是,五矿地产的私有化出价颇有诚意,总代价不超过12.76亿港元,且为每股1元现金收购,较停牌前溢价104%,这一出价显示了大股东对公司的重视,也为中小股东提供了退出的机会。
管理层的应对策略
何剑波董事长自2019年担任董事会主席以来,始终将“活下去”作为首要目标,他带领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加强风险控制,避免过度扩张;在高位时注重财务风险管控,不追求无谓的拿地王;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拓展商业、物业管理等新兴领域,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在资金管理方面,公司在2024年顺利接续4.9亿元循环贷款,减少境外贷款规模,降低风险敞口,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为393.72亿港元,现金及银行存款为19.83亿港元,财务状况较为稳健。
市场预期与未来展望
五矿地产退市后,市场普遍预期其将借助母公司资源,逐步走出低谷,中国五矿集团作为一家综合性央企,业务涵盖金属矿产、冶金工程、贸易物流、金融地产等,年收入超8000亿元,资产总额超1.3万亿元,母公司的支持将为五矿地产提供更多发展资源。
五矿地产与中冶置业的整合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中冶置业总资产约800亿元,两家若合并,资产规模将逼近1200亿元,尽管中冶置业1-6月营收同样为31.92亿元,净亏17.77亿元,但两家公司业务结构相似,长时间未整合的原因主要是交易结构复杂。
私有化重生之路
五矿地产的私有化决定,标志着其从资本市场的困境中走出的一种新路径,尽管退市意味着公司将离开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流动性限制,但也为其实现战略性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机会。
在未来,五矿地产将以更高效的运营模式发展商业、物业管理等核心业务,充分利用母公司资源优势,公司将在小镇开发、文化旅游等领域发力,探索新的增长点,私有化或将为五矿地产带来新的生机,但也需要管理层在业务调整和资源整合上下更大功夫,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