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注射用氨苄西林钠,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属于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作为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它在感染科、儿科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药物的基本信息、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药物基本信息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主要成分为氨苄西林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化学名称为(2R,5R)-6-[(1-甲氧基-1,2-噻嗪-5-基)甲酰胺基]-7-氨基头孢烷酸钠盐,分子式为C14H16N3O5S·Na,分子量为356.4。
该药物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通常以无菌粉末形式提供,使用前需用溶剂溶解后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
药理作用
氨苄西林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转肽酶可逆性结合,阻断细菌细胞壁的交联,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最终引起细菌溶解死亡。
氨苄西林钠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和部分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属于广谱抗生素。
临床应用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主要用于以下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 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
-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 消化道感染:如细菌性肠炎、伤寒等。
-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脓疱病等。
- 骨关节感染:如骨髓炎、关节炎等。
- 败血症及脑膜炎等严重感染。
氨苄西林钠常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联合使用,以增强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效果。
不良反应
尽管氨苄西林钠是临床常用药物,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主要包括:
-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过敏性休克等。
-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假膜性肠炎等。
- 血液系统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 肝肾功能损害: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肾功能异常。
- 局部刺激:静脉注射时可能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
用药注意事项
- 过敏史: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用药前应进行皮试。
- 剂量与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感染严重程度合理选择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
- 联合用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时,需注意配伍禁忌和用药间隔。
- 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
- 儿童与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储存条件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应储存在2-8℃的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溶解后的溶液应在2小时内使用,以免药效降低或引起不良反应。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作为广谱抗生素,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患者应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