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怎么引起的:肾衰竭是怎么引起的?揭秘肾脏这座生命过滤器的失守之路
肾脏,这两个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器官,被誉为人体内的“生命过滤器”,它们不仅负责过滤血液、排出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还承担着调节血压、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负责红细胞生成)、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关键生理功能,一旦肾脏功能受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为肾衰竭,威胁生命,肾衰竭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呢?了解其根源至关重要。
肾衰竭并非单一病因导致的疾病,其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
原发性肾脏疾病(最常见):
- 肾小球疾病: 这是影响肾脏过滤单位(肾小球)的疾病。
-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包括微小病变肾病(尤其在儿童和成人中可导致肾病综合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等,这些炎症反应会破坏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导致大量蛋白质(蛋白尿)和红细胞泄漏到尿液中,长期损害可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 肾小管间质疾病: 影响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疾病。
- 急性间质性肾炎: 通常由药物过敏或感染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会肿胀、脱落。
- 慢性间质性肾炎: 常由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如某些药物、重金属、化学溶剂)或反复发作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演变而来,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
- 遗传性肾小管疾病: 如多囊肾病(遗传性,肾脏体积增大,充满液体囊肿,压迫肾实质)、遗传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Fanconi综合征等。
- 肾小球疾病: 这是影响肾脏过滤单位(肾小球)的疾病。
-
全身性疾病对肾脏的影响:
- 糖尿病: 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肾衰竭的首要原因,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进一步影响肾脏供血。
- 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肾衰竭的另一大元凶,持续升高的血压会损伤肾小球和肾小动脉,导致肾血管硬化、肾功能逐渐减退,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常并存,相互加重损害。
-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肾脏是其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形成狼疮性肾炎。
- 系统性血管炎: 如大动脉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可导致血管壁炎症、坏死,影响肾脏供血和肾实质。
- 淀粉样变性: 异常蛋白质(淀粉样蛋白)在肾脏沉积,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
- 遗传性肾病综合征: 如前所述的多囊肾病、Alport综合征等。
-
药物和毒物:
- 肾毒性药物滥用: 长期或不当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长期大量使用)、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化疗药物、某些感冒药(含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影剂(用于CT、造影检查时)等,都可能直接损害肾脏。
- 重金属中毒: 如铅、汞、镉等中毒可损害肾小管。
- 非法药物: 毒品如海洛因、可卡因等对肾脏有直接毒性作用。
-
感染:
- 急性肾损伤后遗症: 某些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严重的尿路感染、水痘等)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 慢性感染: 如肾结核、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病)等。
-
解剖结构异常:
- 先天性畸形: 如多囊肾、肾发育不良、输尿管狭窄等。
- 尿路梗阻: 如双输尿管、膀胱输尿管反流、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长期尿路梗阻,可导致肾积水,损害肾实质。
-
其他原因:
- 外伤或挤压伤: 严重的肾脏损伤可直接破坏肾组织。
- 肿瘤: 肾癌、肾母细胞瘤等肿瘤本身或其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可能损害肾脏功能。
- 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会自然下降,增加患慢性肾病和肾衰竭的风险。
肾衰竭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或单一因素急剧损害的结果,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最主要的两大原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了解这些病因,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肾衰竭至关重要,控制血糖血压、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及时治疗感染和原发性肾脏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以及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尤其对于高危人群),都是保护肾脏、远离肾衰竭的有效措施,一旦出现腰痛、水肿、尿量异常、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耽误病情。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