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部分认定标准调至10元,取出需到柜台
政策导向与风险防控的双重动因
国内多家银行纷纷发布公告,宣布将进一步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简称“睡眠卡”),这一行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涉及银行的风险防控和资源优化,更与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密切相关,以下是关于银行清理长期不动户的详细解读。
清理长期不动户的背景与政策导向
长期不动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未发生主动交易(如存取现金、消费、转账等)且账户仍存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这些账户通常存在资金被挪用、个人信息泄露、被用于违法交易等多重隐患,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银行清理长期不动户已成为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相关要求,银行被明确指导加强长期不动户管控工作,重点清理“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有余额”的账户,人民银行和公安部联合印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工作方案》也要求银行“压降存量银行卡风险”,通过清理长期不动户和控制一人多卡持有量,切实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蔓延。

各家银行清理长期不动户的标准与措施
各家银行对长期不动户的清理标准因机构而异,主要从账户未发生交易的时间和账户余额两方面进行划分。
账户未发生交易的时间
- 部分银行将标准从1年以下调整至1年以上,如凤台农村商业银行的清理范围是“1年以上未主动发生资金动账业务”。
- 也有银行将标准进一步放宽至3年以上,如葫芦岛银行的清理范围是“3年内未发生主动交易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 更有甚者,部分大型银行如中国银行将标准推迟至180天以上(如个人贷款还款、代销基金产品、理财产品、三方存管等关联账户),甚至延长至365天以上。
账户余额的控制
- 许多银行将账户余额从100元以下调整至10元以下,兴业银行将长期不动户认定标准从“100元(含)以下”调整至“10元(含)以下”。
- 部分农商行则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如武威农商行的清理范围是“账户余额在100元(含)以下”。
清理长期不动户的目的与影响
堵截违法犯罪的“灰色通道”
长期不动户因长期无人监管,一旦信息泄露,极易被不法分子用于洗钱、电信诈骗等违法交易,据贝壳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倒卖银行卡的行为日趋猖獗,这些银行卡往往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清理长期不动户是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举措。
优化资源配置与降低成本
长期不动户的积累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占用了银行的服务器存储、系统维护等资源,清理这些账户可以直接释放金融基础设施的资源,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促进合规经营与高质量发展
银行清理长期不动户是响应监管政策的必答题,同时也是银行在风险防控、资源配置与合规经营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这一行动体现了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被冻结账户的处理方式
对于被纳入清理范围的长期不动户,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持卡人的权益:
恢复账户功能
持卡人可持本人身份证、银行卡等前往银行网点办理卡片激活业务后,将卡片中的资金取出,中国银行新疆区分行指出,账户持有人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银行卡前往任一网点重新识别身份,就账户使用合理性进行登记,恢复账户功能。
保护敏感信息
银行强调,管控期间不会以短信或电话方式要求客户提供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也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客户向指定账户进行转账等涉及账户资金的操作。账户激活与管理
一些银行还提供了线上激活服务,兴业银行提到,客户可通过手机银行(账户查询-单卡管理-激活)重新激活账户使用。
行业观点与未来展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清理长期不动户不仅是风险防控的需要,更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客户体验的重要举措,王蓬博分析师指出,各家银行在执行清理行动时具有自主权,但需结合客户结构、系统能力等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部分大型银行因客户基数大、历史账户多,采取更为审慎的分批清理策略,而中小型银行则可能设定更为严格的标准。
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银行在清理长期不动户的工作还将深入推进,这不仅有助于遏制违法犯罪行为,也将进一步优化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银行清理长期不动户的行动,是国家监管政策与行业风险防控的有机结合,通过动态清理长期不动户,银行不仅保护了客户资金安全,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打击违法犯罪、优化金融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建议客户及时关注银行公告,合理管理账户,避免因账户长期不动而受到不必要的影响。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