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中国ESG评级陷“方向雷同结果各异”困局,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呼吁提升区分度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携手应对挑战,共创未来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正以其独特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书写着新的篇章,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全球瞩目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成功拉开帷幕,这场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北京办公室协办的盛会,以“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为核心主题,汇聚全球顶尖学者、政要、行业领军者,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
全球顶尖嘉宾,共筑智慧高峰
大会吸引了约500位中外重磅嘉宾,其中约100位为海外嘉宾,这支令人瞩目的阵容不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还涵盖了全球500强企业的高管、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中国的政要和前政要,大会的主题围绕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强调合作与创新,力求为全球可持续治理注入“中国动能”。
在圆桌论坛“ESG评价标准的落地与应用”中,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可持续发展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刘轶芳发表了重要讲话,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中国ESG评级存在的核心挑战:主流的评价方法多是面向宏观、综合性的组织层面整体评价,导致评价目标区分度不高,这种混乱不仅削弱了ESG评级的市场公信力和实用价值,更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从国际到本土:ESG评价体系的重构之路
刘轶芳主任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国际与本土ESG评价标准的差异化,她指出,当市场看到不同评级机构基于相似的评价方向却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时,会感到极大的困惑与困扰,这种“水土不服”的现象,反映了中国ESG评级体系在适应国内市场环境时面临的挑战。
刘轶芳建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习国际经验,实现评价目标的差异化,她以国际知名的MSCI、标普和CDP为例,强调每种评价体系都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评价初衷,中国的ESG评级体系在构建自身体系时,首先必须向市场清晰阐明其评价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投资者决策服务,还是衡量管理绩效,或是评估信息披露水平?明确这一定位,是提升中国ESG评级质量与有效性的关键一步。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

刘轶芳主任的发言不仅深刻分析了国际与本土ESG评价的差异,更指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特征,她提出,中国企业在乡村建设和社会贡献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这些在国际评级体系中往往不予加分,但在中国市场却能获得更大的政策和市场机会,这种“水土不服”的现象,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特殊性,也为中国ESG评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贡献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次全球合作的契机,大会以“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为核心主题,力求汇聚全球智慧,共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刘轶芳主任强调,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她希望通过这次大会,推动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全球可持续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未来展望:中国ESG评级的高质量发展
在大会闭幕后,刘轶芳主任的发言为中国ESG评级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她呼吁国内外市场更好地理解中国ESG评级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特征,共同推动中国ESG评级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的ESG评级不仅要服务于国内市场,更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刘轶芳主任的这一倡议,必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力,更为全球可持续治理注入了中国动能,随着中国ESG评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化,中国将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舞台上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更深入的合作与创新,中国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