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能系”阴影沉浮近十年,新疆前海联合基金股权变更完成,上海证券入主,高管贺国灵出任总经理兼董事长
从“宝能系”阴影到“券商系”新生
新疆前海联合基金迎来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标志着其从“宝能系”背景的深度转型,正式加入“券商系”阵营,这场变革不仅意味着公司的命运转折,更预示着其在资管行业中的重新出发,以下是这次变革的全貌及对未来的深度解读。
股权变更:从“宝能系”到“券商系”,命运转折
新疆前海联合基金成立于2015年,曾经是“宝能系”旗下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一系列股东动荡和管理层长期“代任”的现状,这家中小型基金公司一度陷入深度停滞,2023年10月15日,公司公告称,经证监会核准,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受让其全部股权,成为全资控股股东,百联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这标志着公司正式脱离“宝能系”背景,归入国企“券商系”阵营。
从历史来看,前海联合基金的生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成立初期,由深圳钜盛华(宝能系核心公司)持股30%,然而随着股东资金链危机,公司的股权多次被司法拍卖,今年2月,上海证券以3766万元拍下钜盛华所持股份,最终在9月获得证监会核准,完成控股权更替,表面上,这是一场“顺理成章”的收购,但背后隐藏着各方的精心布局与权衡。
对于上海证券而言,这次收购意味着在资管转型时代抢占新赛道;而对于前海联合基金来说,这或许是其生存下去的唯一出口,问题在于,收购能否带来真正的“换血”,还是仅仅换个控股方继续“苟活”,值得深入观察。
管理层调整:结束“代任”时代,重启高管正常运转
伴随股权变更,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高层也迎来大洗牌,公告显示,贺国灵出任总经理,并暂代董事长职务,这位拥有超过20年金融从业经验的老将,曾在国海富兰克林、华泰保兴等基金公司任职,最近则在股东方上海证券担任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相比此前三年多的“代任状态”,贺国灵的到来被视为公司治理恢复正常的信号。
自2022年5月起,原总经理吴昱村因个人原因离岗,由邹文庆临时“顶班”长达三年,对于一家基金公司而言,核心高管长期空缺意味着决策滞缓、业务停滞,公司管理层重新到位,外界期待其能在投资、风控、渠道等方面实现重启。
行业局面:从沉浮到重生,仍面临重重挑战

尽管公司迎来了一场管理层的全面换代,但其在行业中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从数据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前海联合基金的公募规模不足90亿元,其中超八成来自一只债券基金——前海联合淳丰87个月定开债,其规模高达80.23亿元,而该产品的主要持有人仅有两家机构,份额合计约50亿份,换言之,公司整体公募盘几乎由一只机构定制型产品“吊命”,一旦机构撤资,规模或将瞬间腰斩。
公司产品线老化、投研团队流失严重,自2021年起再未发行新基金,产品线已处于停滞状态,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缺陷,加之行业竞争加剧、资管转型带来的压力,公司很难自行实现转型升级。
“券商系”加持:资源优势与现实挑战并存
作为“券商系”的一员,前海联合基金或许能够借助券商的资源优势,重建业务发展的新动能,券商背景的加持,理论上能带来资金、渠道、客户等资源优势,但能否转化为实质业绩仍是未知数,毕竟,在公募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市场对“券商系基金”的期待并不高——不少券商公募近年同样陷入业绩平庸、人才稀缺的困境。
业内人士指出,前海联合基金未来能否走出低谷,关键不在“姓券”还是“姓宝能”,而在于其是否真能补齐投研短板、优化产品结构、重建品牌信任,若新团队只是换了办公室,却延续旧的惰性,那么所谓“重生”只是一场幻觉。
未来展望:从“券商系”到“领军军”
作为资管行业的观察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前海联合基金的复苏,更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券商系的加持或许为公司带来新的活力,但要实现真正的转型,还需要新任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贺国灵与团队的表现,将是决定公司命运的关键。
从长远来看,前海联合基金的“重生”不应只是一个标签,而是要通过实质性的产品创新、投研突破、品牌建设,重新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公司才能真正走出低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资管行业的竞争永无止境,而转型与创新才是立足市场的关键,前海联合基金的故事,或许能够为其他类似基金公司提供一剂催化剂,让更多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在资管转型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生机与突破。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