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互联网银行爬坡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5-10-11 22:10:04  

互联网银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从依靠互联网流量和大数据风控起家,到如今在监管和存量竞争的双重夹击下,互联网银行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种转变不仅是为了应对合规压力,更是为了应对行业内的结构性变革。

自《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于10月1日正式落地以来,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助贷业务,这种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密集披露合作机构名单,微众银行在10月公布了382家信贷业务合作方名单,其中包括18家营销获客、44家担保增信、320家催收机构,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中信百信银行等也相继出现在多家金融机构的合作名单中,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合规压力的体现,更反映出行业内对资源锁定和阵地稳固的共同认知:流量见顶,增长放缓,必须锁定资源、稳住阵脚。

微众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中头部企业的缩影,展现了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截至2025年上半年,微众银行资产总额首超7000亿元,同比增长23.03%,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营收和净利润却分别同比下滑了3.4%和11.9%;不良贷款率为1.57%,较年初增长0.13个百分点,利润下滑、不良贷款上升,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微众银行的增长引擎正在减速。

互联网银行爬坡

核心产品增长乏力是其中重要原因,曾经依靠微信流量红利快速发展的“微粒贷”业务,随着各大行的消费贷利率下降至3%以下,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年利率(单利)仍维持在7.2%,在下沉市场中难以占据优势,2024年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了5.53%,笔均贷款额从2021年的8000元降至7200元,这种趋势表明,微众银行在依赖微信流量的时代容易挖掘的“普惠客群”已经基本饱和,接下来的增长空间变得更加有限。

资金成本和客户贷款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微众银行的困境,与早期依靠信息流广告和电话销售吸引新用户的模式不同,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客户数量正在逐步减少,这拖累了贷款规模和收益,进而影响了营收和利润,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微众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从2019年的32%回落至2022年的8%,这严重限制了其营收和利润的增长,2023年营收增速仅为11.3%,2024年甚至出现了-3.13%的负增长;净利润增速从2019年的59.6%降至2024年的0.8%,2025年上半年同比再降11.9%。

互联网银行的盈利模式单一性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与传统银行不同,互联网银行无网点纯线上,主要依靠放贷收息的单一盈利模式,当信贷规模增长乏力、风险成本上升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补位”,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就成了必然,2022年后微众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同比增速从2022年的6.62%一路降至2024年的-17.96%。

从微众银行的合作机构名单中可以发现,催收机构占了大头,占比高达84%,在整个经济增速下行之际,催收机构并不能完全保证资产质量安全,数据反映出,自2021年起,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开始抬升,2022年达到1.47%,此后一直徘徊在1.4%以上;拨备覆盖率也从467%逐年压缩至302%,利润缓冲空间明显收窄。

在互联网银行行业中,微众银行并不是唯一面临困境的例子,亿联银行作为另一个曾经依赖大厂流量的互联网银行,2024年资产规模缩了21.15%,净亏5.9亿元,不良贷款率飙升到2.77%,原因很简单:它过于依赖美团、京东的导流,缺乏自营场景,当大厂调整合作关系时,它就陷入了被动,这正是互联网银行“成也生态,败也生态”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些挑战,互联网银行开始从“规模扩张”转向“能力重塑”,每家银行的路走得不太一样,微众银行启动了“新十年”战略,放弃了以往的“规模优先”经营思路,转而追求“风险优先、盈利次之、规模最后”,通过整合设立四大事业群,提升内部协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推动金融科技“出海”,设立境外科技子公司、成立国际发展部,将成熟技术输出海外。

网商银行则选择了“AI银行”的全面转型,立志成为小微企业的智能“CFO”,从传统的“给产品”转变为“当管家”,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增值服务,网商银行还在探索“拒量导流”等轻资本平台业务,当客户申请“网商贷”未通过时,页面会推荐合作机构的其他贷款产品,如车主贷、经营贷等,引导其转向这些机构申贷,以缓解资本消耗压力。

新网银行确立了“数字原生银行”的定位,将AI战略与小微信贷风控深度捆绑,通过更精准的用户画像降低不良率,新网银行还在试运营“数字员工”服务小微企业,进一步压缩人工成本。

中信百信银行则凭借其“中信+百度”的独特基因,持续深化AIGC在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领域的应用,创新探索“一句话银行”能力,实现客户服务的智能交互体验,截至2025年上半年AI辅助解决率实现82%。

尽管路径不同,但所有银行的核心目标一致:摆脱对外部流量的依赖,构建基于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后续的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从“流量狂欢”到“能力较量”,互联网银行的转型过程充满阵痛,短期来看,盈利下滑、不良攀升、模式重构是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但长期而言,出路仍在自身,不论是微众的科技出海、网商的AI CFO,还是新网银行、百信银行的深耕数字化,本质都是在从“靠流量”转向“靠能力”。

十年前看流量拼规模,十年后看合规拼能力,下一个十年,谁能把“能力”扎进实处,谁才能真正“好”下去。

分类:国内
责任编辑:今题网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