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国际转型困局难破,第二财季内地市场线上营业额下滑3.5%
在转型中寻找新生机
作为中国首家美妆集合店的创始企业之一,莎莎国际近年来正处于业务转型的关键期,10月10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布的一份最新财务报告显示,莎莎国际在第二季度的销售数据表现亮眼,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挑战。
公司背景:从化妆品柜台到全球化妆品巨头
莎莎国际成立于1978年,最初只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化妆品柜台,凭借“一站式美妆产品平台”定位、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以及价格优势,莎莎国际于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该公司销售的产品品牌超600个,涵盖护肤品、香水、化妆品、身体护理产品等品类,已成为全球化妆品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财务表现:稳健增长,线下依然主战场
第二季度,莎莎国际整体营业额达到10.308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4%,显示出公司整体业务的稳健发展,从销售渠道来看,线下业务仍然是莎莎国际的“主战场”,第二季度,线下销售录得8.263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80.2%,较上年同期增长9.4%。
线上业务方面,第二季度营业额同比增长4.9%,达到2.045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19.8%,线上销售的增长得益于直播带货、社交平台等多元化营销策略的推广,中国内地市场的线上营业额却在第二季度同比下降3.5%,至1.179亿港元,显示出莎莎国际在内地市场面临一定的业务压力。
市场表现:香港澳门依然核心,东南亚市场成为增长引擎

莎莎国际的核心市场仍然是中国香港和澳门,第二季度,该市场的营业额同比增长10.2%,达到7.919亿港元,其中线下销售占比93.1%,线上销售占比6.9%,得益于旅客量的回升以及限时购物礼遇等活动的推出,线下销售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长10.1%,至7.375亿港元。
东南亚市场成为莎莎国际发展的新引擎,第二季度,该市场的营业额同比增长11.2%,至1.189亿港元,其中线下销售增长3.7%,线上销售增长41.3%,至3010万港元,莎莎国际坦言,虽然东南亚市场的关税隐忧仍然存在,但公司将根据市场表现不断调整业务策略,以期实现更高效的业务运营。
线下业务的挑战与转型
莎莎国际的线下业务曾经是公司的主要增长引擎,但近年来面临来自电商平台和国货品牌的激烈竞争,2005年,莎莎国际首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开设上海第一家店铺,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美妆消费的重心逐渐从线下集合店转移到线上平台,加之国内品牌如颜值、卧龙等不断崛起,莎莎国际的市场竞争优势逐渐被稀释。
第二季度,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线下业务营业额同比下降38.2%,至1.026亿港元,为应对这一状况,莎莎国际决定有序关闭中国内地市场的线下店铺,截至今年3月31日,公司已关闭14家店铺,其余18家店铺于6月30日前全部关闭,关闭线下店铺后,莎莎国际在内地市场主要通过莎莎微信小程序进行跨境电商业务,并在第三方平台为消费者服务。
尽管线下业务遭遇了挑战,但莎莎国际表示,公司将继续优化线上业务布局,提升独家品牌的竞争力,并专注于跨境电商和社交平台的营销策略,以期在内地市场实现业务的稳健发展。
“押宝”独家品牌,面临行业挑战
莎莎国际近年来也在“押宝”独家品牌,通过开发适合中国内地消费者的小众品牌,提升品牌的独特性和竞争力,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不合规的护手霜被罚没98.56万元,这一事件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尽管如此,莎莎国际表示,将继续关注消费者需求,推出符合市场趋势的产品,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未来展望:线上线下优化,东南亚市场为核心
莎莎国际目前正处于业务转型的关键期,公司表示将在租金合理且符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适时拓展及优化店铺网络,对于东南亚市场,莎莎国际将继续关注关税政策的变化,并根据市场表现调整线上与线下的布局、产品组合与营销策略。
莎莎国际在第二季度展现出一定的经营韧性,但也面临着线下业务转型、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品牌形象等多重挑战,公司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其能否在线上线下布局上取得突破,并在东南亚市场及中国内地市场实现更高质量的业务增长。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