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 今年地方债发行已逾8.5万亿元
地方债发行现状及未来化解隐债的政策走向
根据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的数据,截至目前,今年地方债发行已超过8.5万亿元,继续保持总体平稳、快中有进的态势,新增专项债达到36795亿元,新增一般债达到6444亿元,特别是“特殊”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规模远超去年安排的8000亿元额度,显示出地方债发行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今年地方债发行的进度与新增债券发行相同步调,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基本平衡,这为经济的持续向好发挥了关键作用,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进一步分析,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同比显著增加,这是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体现,基建领域仍是主要的资金投向方向。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项目建设的2.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项目中,约28%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约18%投向交通基础设施,约14%投向土地储备,约12%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约12%投向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教育等社会事业,约6%投向农林水利等领域,这些数据反映了地方债在支持多个关键领域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地方置换债的发行规模显著增加,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议案,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中“特殊”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1.2万亿元,超过了此前安排的8000亿元额度,冯琳指出,这可能是因为“特殊”新增专项债的用途得到了扩围,如被安排用于偿还拖欠款、投向政府投资基金等。
截至9月底,用于置换隐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已发行1.98万亿元,冯琳预计,四季度地方政府债发行量约为1.2万亿元,净融资约为6000亿元,这与前三季度及去年同期相比,供给压力明显减弱,张依群认为,第四季度地方债券发行还会继续保持相应力度,发挥好更加积极财政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协调联动。
在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和降低隐债风险方面,专家提出了多种建议,张依群认为,可以考虑将明年部分置换债纳入今年底前发行,将化解隐债风险节奏适度提前,这不仅可以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紧张压力,还可以释放稳经济、促增长、强预期的积极信号,有效激发和调动市场要素活跃度,为“十五五”开局打下良好基础。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9月1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冯琳分析,“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可能指四季度开始发行提前下达的2026年新增限额,也可能指明年一季度靠前发行,从以往实际落实情况来看,明年一季度靠前发行的可能性更大,考虑到今年置换债额度基本发行完毕且四季度地方债整体供给压力较小,将明年部分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额度提前在今年四季度发行的可能性也无法排除,如果提前发行,将有利于地方政府腾挪出更多资金去搞发展、搞建设,从而释放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资等方面的稳增长动能,稳定四季度经济运行。
地方债的发行和化解工作在支持经济增长、优化财政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地方债的发行将继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政策设计,进一步降低隐债风险,确保地方财政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