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携带者50年没吃过药:五十年不药而愈的乙肝携带者,一个时代的医学认知变迁
在南方一个普通的村庄里,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感染乙肝已有半个多世纪,却从未吃过一粒药,平静地见证着医学认知的巨变。
老人姓刘,今年74岁,感染乙肝已有56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从未吃过一粒抗病毒药物,也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1965年,18岁的刘老人在成都的一家工厂做工时感染了乙肝病毒,当时,乙肝被称为“恐肝如仇”的时代,医院里甚至有“一肝传三代”的说法,医生告诉他,不用药也能自愈,只要定期检查,注意卫生,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那时候,谁得了乙肝就等于被贴上了‘麻风病人’的标签,连工厂都不让做工,”刘老人回忆道,眼神中透露出些许无奈,“但我家穷,只能听医生的。”

在那个年代,乙肝携带者数量庞大,但治疗手段几乎为零,医生们普遍认为,乙肝会自愈,不需要特殊治疗,刘老人就这样开始了他漫长的“带病生存”状态。
几十年来,刘老人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唯一不变的是他与乙肝的共处,他结婚生子,子女成家立业,自己也从一个壮劳力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时代在变,人们对乙肝的认识也在变,”刘老人说,“以前,得了乙肝就等于断送了后半生;现在的孩子们知道,乙肝不是传染病,更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虽然医学进步了,抗病毒药物也更新换代,但刘老人仍然坚持不用药,他的体检报告显示,虽然病毒指标从未降至正常范围,但肝功能一直稳定,也没有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我听说那些药很贵,而且有副作用,”刘老人说,“我这身体一直挺好,能吃能喝能干活,为什么要吃药呢?”
在村卫生站医生看来,刘老人的案例既是一个奇迹,也反映了过去几十年医学认知的巨大变化。“50年前,我们确实缺乏对乙肝的认识,”村医说,“现在我们知道,不是所有乙肝都需要立即治疗,但定期监测和科学管理非常重要。”
刘老人的故事,是无数乙肝携带者的缩影,见证了中国医学认知从“恐肝如仇”到科学防治的巨大转变,而他本人,依然平静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了这个时代变迁的活生生见证。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