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持有现金增至约1万!扫码支付无处不在,为何现金M0持续高增?
流通中货币M0的高增现象:现金持有量增加,数字人民币发展潜力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0月末流通中货币(M0)余额达到13.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货币运行规律的深刻变化,也引发了关于现金支付与数字货币发展的广泛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支付工具(如微信支付、支付宝)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M0的高增现象似乎与直觉背道而驰,人们手中的现金竟然在增加,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驱动。
M0的高增现象:现金持有量的反直觉增长
从2012年底的5.5万亿元到2023年10月的13.55万亿元,M0的余额增长了近一倍,同比增速持续保持在10%以上,这一现象表明,社会流通中的现金在近年来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增加,从数据角度来看,按照10月末的M0余额13.55万亿元和14亿人口计算,人均持有现金约为1万元,而2012年末每人持有的现金仅为0.4万元,这一对比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人们对现金的持有量反而增加。
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持有现金成本下降
近年来,中国的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以下,居民手中的多余现金不再像过去那样愿意存入银行,导致M0增速上升,而M1增速却处于低位甚至负增长状态。 -
预防性现金需求的增加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居民和企业更倾向于持有现金以应对突发支出和经济风险,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M0增速一度升至10%以上,反映了社会对现金储备的强烈需求。 -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境外现金需求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断提升,外部市场对人民币现金的需求增加,推动了国内流通中的现金储备。 -
非法活动的现金需求
金融监管和支付系统的追踪能力提升,部分非法活动转向现金结算手段,进一步推动了M0的增长。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与M0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人民币也被纳入M0的统计范畴,但其规模相对较小,仅占M0的1%,数字人民币的流通规模仍处于初期阶段,其对M0的影响尚不显著。
未来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潜力值得关注,中国央行正在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力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其货币派生能力,数字人民币的流通将逐步提升其在M0中的比例;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也可能对M1和M2的存量产生影响。
当前,数字人民币的管理体系尚处于“中央银行直接负债”阶段,商业银行负责钱包管理和支付服务,央行计划优化数字人民币的管理体系,使其能够承担更多的货币功能,甚至达到M1甚至M2的层次,这样一来,数字人民币将不仅仅是流通中的现金,而是具备货币时间价值的支付工具。
现金与数字货币的共存格局

从长期来看,非现金支付工具将逐步替代部分现金支付功能,但现金并不会完全消失,以下是未来现金支付与数字货币发展的几种可能趋势:
-
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并存
由于支付基础设施尚未完全覆盖所有人群,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仍倾向于使用现金支付,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将形成并存的格局。 -
高收入人群的现金储备偏好
高收入人群通常更倾向于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作为储备,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不便时。 -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现金需求增长
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币现金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也将增加。 -
数字人民币对M0、M1、M2的深层影响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将对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数字人民币能够逐步提升其在M1和M2中的比例,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将得到更大的灵活性。
M0的高增现象揭示了中国货币体系在移动支付普及背景下的复杂变化,尽管非现金支付工具正在替代部分现金支付功能,但现金在货币体系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将为货币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但现金与非现金支付的共存格局将长期存在。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现金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应继续优化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提升支付基础设施;应关注高收入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支付需求,避免支付工具的普及带来不平等,只有实现支付工具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才能真正推动中国货币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