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积存和黄金定投的起投金额差异?
融资困局与估值悬念并存
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启动港股IPO计划,试图通过A+H双平台上市缓解资金压力,这家专注于原料药研发的公司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严峻的财务与业务挑战,本文将深入分析博瑞医药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公司背景与上市背景
博瑞生物医药是一家专注于抗病毒、抗真菌和免疫抑制类药物研发的公司,自2019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完成多轮融资,包括IPO首发募资、可转债和定向增发,总计超过12亿元,尽管多次融资,公司的资金链依然紧张,2024年甚至推出定增方案,但因市场环境和公司战略调整而终止。
此次港股IPO的背后,主要是公司加快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布局的表面功夫,公司面临着业绩持续下滑、现金流紧绷、研发进度滞后以及高频监管警示等多重挑战。
财务状况:增收不增利,利息负担加重
从财务数据来看,博瑞医药的收入虽然保持低速增长,但净利润却在持续下滑,2022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0.17亿元、11.8亿元和12.8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6.6%和4.3%,净利润从2022年的2.4亿元降至2024年的1.89亿元,同比下降近20%。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8.74亿元,同比下降10.5%,净利润仅5032万元,同比暴跌71.63%,更令人担忧的是,毛利率从2022年的63.01%下降至2025年的51.4%,累计下降超11个百分点,显示出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显著减弱。
资产负债率的不断攀升也成为公司财务状况的另一大隐患,自2019年上市以来,博瑞医药的资产负债率从7.6%增长至2025年9月底的52.77%,截至2025年9月底,公司负债总额达28.28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分别为1.49亿元和7.25亿元,货币资金仅为6.06亿元,偿债缺口显著。
研发进度:核心产品依赖度高,创新管线滞后

博瑞医药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原料药领域,2025年前三季度,原料药收入占总收入的84.23%,抗病毒类产品因奥司他韦原料药受集采影响,收入减少67.06%,抗真菌类产品因客户采购节奏波动,收入也出现下滑,只有免疫抑制类产品因商业化需求拉动实现增长。
核心产品BGM0504注射液被列为全球糖尿病与肥胖药研发的第一梯队,但推进速度却不尽如人意,该产品两项适应症的国内III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预计2026年才能提交上市申请,全球范围内已有包括礼来替尔泊肽在内的三款同类双靶点药物率先上市,市场竞争窗口正在快速收窄。
大部分研发管线均处于早期阶段,BGM1812注射液的减重适应症仅刚递交IND申请,口服剂型BGM1812片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这种研发布局不仅延长了公司的研发周期,还增加了市场竞争压力。
融资困局与内控问题
尽管多次融资,博瑞医药的资金压力依然未能缓解,2024年,公司再次推出定向增发方案,拟融资5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随着公司股价从30元飙升至120元再回落至55元,定增价格空间被挤压,市场对低价定增的利益输送问题引发了广泛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博瑞医药仍在2022至2024年期间实施分红1.39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33.17%,从股权结构来看,实际控制人袁建栋及其家族及关联企业持有公司38.53%的投票权,这使得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集中化风险。
公司近五年来至少四次被监管机构点名,2020年,公司因3.8亿元闲置募集资金未能及时赎回导致逾期;2021年,未按规定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2023年,实际控制人因试药言论被监管机构出具警示函;2025年,又因资金管理问题再次收到警示函,这些内控问题暴露了公司治理体系的不足。
估值与市场前景:高估值与多重风险
截至2025年11月14日,博瑞医药滚动市盈率高达377倍,远超医药制造业的30倍行业平均水平,尽管港股上市被视为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途径,但在估值偏高、业绩持续走弱、研发进度滞后以及内控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这次IPO是否会成功仍充满疑问。
博瑞医药的业务模式过分依赖原料药,且核心产品研发进度缓慢,这使得公司面临较高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政策风险,加之公司频繁的监管警示和内控问题,资本市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投资价值的认可度较低。
博瑞生物医药此次港股IPO不仅是其加快国际化战略的表面功夫,更是应对融资困局和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举措,公司高估值、研发进度滞后、业务依赖度高以及频繁的监管问题,使得此次上市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和市场风险,公司是否能通过港股融资重组,实现业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仍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