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拉锯,一纸空文:日照合资造车停摆始末
跨体制合作的困境与反思
2023年,日照中兴汽车有限公司与日照高发集团有限公司之间的合作破裂,标志着一场跨体制合作的失败,长达八年的合作过程中,双方在资产评估、管理模式、研发责任、资金使用等多个关键领域陷入激烈争议,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终止和造车梦的破碎,这场合作的失败不仅揭示了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复杂性,也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合作的背景与初期进展
2017年,河北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中兴汽车)决定终止与广汽的合作,寻觅新的合作伙伴,日照高新区正在寻觅造车项目,双方在“一拍即合”后迅速签订合资合作协议,目标是打造“日照市第一家整车制造厂”,中兴汽车提供技术和产品,高发集团提供生产厂房及资金,合资公司随之成立。
合资公司成立后,双方的合作初期并无太大问题,但随着项目推进,种种矛盾逐渐显现。
合作中的初始争议
-
资产注入问题
合资公司成立后,双方的资产注入遇到了一系列客观挑战:- 原计划用于快速投产的老厂房被认定为违建,需推倒重建,耗时一年半。
- 厂房重建后,中兴汽车需一次性交税高达几千万元,资金压力较大。
- 乘用车生产资质是由中兴汽车日照分公司为主体申请,需保留一部分资产在该分公司,导致资产无法一次性注入合资公司。
这些问题导致注资延期,过期报告成为后续合作中的隐患。
-
资产评估争议
根据合资公司章程,中兴汽车以实物、知识产权出资7.65亿元持股51%,高发集团以货币、实物出资7.35亿元持股49%,但资产的评估和注资事宜一再延期,最早的评估报告已过期,高发集团坚持以过期报告作为注资依据,而中兴汽车则反对二次评估的必要性,认为这会导致资产折损。 -
合作信任的逐渐瓦解
双方在多个关键点上产生分歧,信任逐渐瓦解,高发集团希望在未来收益基础上引入“对赌条款”,而中兴汽车则强烈反对,认为这会导致评估机构因风险顾虑拒绝出具报告。
矛盾激化与合作破裂

-
协调会议的失败
2020年11月,日照高新区管委会召开协调会议,试图调和双方矛盾,会议成为合作破裂的标志性节点。- 双方在资产价值认定及其方式上产生分歧,高发集团强调合规为本,而中兴汽车则希望效率优先。
- 中兴汽车提议直接减资,不当大股东,避免资产长期搁置而贬值,但该提议未被高发集团认可。
-
项目的停滞与失败
合资公司最终未能完成全部注资任务,项目陷入停滞。- 原本寄予厚望的C平台和CP-2平台及5款车型未能推向市场,研发失败。
- 资金短缺导致合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皮卡代工业务也因增资问题无法落地。
-
治理与管理问题
合资公司治理混乱,总经理决策失效,高发集团派驻财务监管人员对资金进行严格监管,而中兴汽车则认为财权受制,导致“总经理负责制”落空,无法推进正常经营。
合作失败的深层原因
-
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理念的碰撞
高发集团作为国资方,强调合规为本,任何操作都要求“留痕、可追溯、无追责风险”。
而中兴汽车作为民营企业,追求效率优先,认为估值入账、协商作价是行业常规操作,高发集团的繁琐合规程序被认为是“故意设置障碍”。 -
资产评估与未来收益的争议
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成为双方合作的核心矛盾,高发集团希望通过“对赌条款”绑定未来收益,而中兴汽车则认为这种条款不可行,会导致评估机构因风险顾虑拒绝出具报告。 -
信任基础的缺失
双方在多个关键节点上缺乏信任,导致合作寸步难行,中兴汽车质疑高发集团“故意刁难”,而高发集团则强调合规为首要任务。
跨体制合作的挑战与反思
-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复杂性
混合所有制企业既有国有资本的资源优势,也有民营企业的效率优势,但两者的合作往往面临目标分歧和治理困境。
“我们按国有资本管理来运作,你们按民营企业的运作,一碰到这样的事就坏掉了,各有各的根本道理。”日照高新区管委会相关人员曾这样表示。 -
合作前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性
在跨体制合作中,必须在合作前做好充分的设计与规划,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建立清晰规则与平等协商基础,才能跨越所有制差异的鸿沟,实现真正的“1+1>2”。 -
对未来合作的启示
日照高新区已正式引进奇瑞商用车皮卡项目,工厂已被奇瑞商用车全面接管并进行经营管理,这表明,日照高新区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正在寻找新的合作模式,试图突破体制融合的困境。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