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财股份吸收合并大智慧生变?股东诉请撤销决议,业内瞩目“金融+科技”联姻前景如何?
法律争议与市场关注
大智慧股价大幅下跌,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场动荡的背后,隐藏着一场潜在的“金融+科技”联姻——大智慧与湘财股份的合并计划,这一合并事宜也面临着一项重要的法律诉讼挑战,市场正密切关注案件进展和监管审核节奏,这一事件不仅关系到两家公司的未来发展,更将影响整个A股券商行业的格局。
案件背景:合并计划与法律争议
大智慧与湘财股份的合并计划始于2025年,湘财股份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大智慧,并募集配套资金,这一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引发了一场法律诉讼,原告王功伟于2025年10月15日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撤销大智慧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
王功伟的诉讼理由相当有分量:他指出,大智慧与湘财股份存在关联关系,本次吸收合并构成重大关联交易,根据《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议事规则》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交易金额超过3000万元且占净资产5%以上的关联交易,应事先聘请具备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交易标的进行审计或评估,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王功伟称,大智慧未聘请证券服务机构对湘财股份的整体资产进行审计或评估,股东大会也未审议相关审计报告或评估报告,因此股东大会决议应依法撤销。
大智慧的回应:程序合法合规,决议有效
面对诉讼,大智慧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们表示,截至公告日,公司已按照吸收合并的相关规则逐步完成各项工作,履行了相关审议程序,股东大会决议合法有效,为此,大智慧聘请了财务顾问粤开证券、法律顾问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及股东大会见证律所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均出具专项意见,认为大智慧就本次吸收合并履行的股东大会审议程序合法合规,决议有效。
更重要的是,大智慧强调,此次重组事项不涉及以湘财股份作为标的资产“购买或出售资产”的情形,因此无需对湘财股份进行相关审计或评估,不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的情况。
市场反应:股价波动与投资者情绪

大智慧股价的大幅下跌,直接与该公司财务表现和合并计划的不确定性有关,虽然大智慧在前三季度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8%,但净利润仍为亏损,亏损额收窄仅超过八成,整体盈利压力依然显著,湘财股份的业绩表现亮眼,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大幅增长,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合并计划因诉讼事项的出现而受到质疑,市场对案件进展和监管审核的节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场“金融+科技”的联姻能否顺利落地,市场正充满不确定性。
行业背景:A股券商行业的格局与机遇
在A股市场,“金融科技平台+券商牌照”的模式已有成功先例,如东方财富收购同信证券、指南针收购麦高证券等,这些案例表明,券商与金融科技平台的合并有望带来显著的业务和财务成果,合并后,新实体在营收与净利润规模上有望超越指南针,跃居互联网券商行业第二,被视为重塑市场格局的重要契机。
这一模式也面临着监管政策、市场竞争以及行业融合的挑战,就本案而言,大智慧与湘财股份的合并计划正处于法律和监管的双重考验之中,市场需关注案件进展和监管机构的态度。
未来展望:法律与监管的双重考验
尽管大智慧强调其合并决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但诉讼案件尚未开庭审理,案件结果仍有待时间证明,市场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法律诉讼结果:王功伟提出的关联交易审计和评估的问题,是否能通过法律程序得到支持,决定了合并计划能否顺利推进。
-
监管审核:监管机构对关联交易的审核标准和程序,是否与大智慧和湘财股份的合并计划相符,也将决定合并事宜的成败。
-
市场接受度:即使合并顺利完成,市场对新实体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能带来预期的业务增长和财务表现。
大智慧与湘财股份的合并计划,既是行业融合的机遇,也是法律和监管的挑战,案件的进展和结果,将不仅影响两家公司的股价和市场表现,也将对整个A股券商行业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市场需耐心等待案件进展,同时关注监管机构的动向,投资者在投资前,需充分评估风险,谨慎决策,正如文章开头所言,“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而在此次事件中,市场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入挖掘。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