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伟股份启动全球发售:A股百亿募资消耗殆尽 盈利乏力叠加折扣争议 赴港上市挑战重重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5-11-12 19:35:03  

中伟股份港股IPO:市场反应与公司前景分析

中伟股份近期港股首次公开招股(IPO)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其发行情况、市场反应以及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IPO背景与市场反应

中伟股份于11月7日启动全球发售,预计11月13日定价,11月17日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发行价格区间为34.00-37.80港元/股,基础发行股数约1.04亿股,对应发行规模约35.4-39.4亿港元,若项目全额行使超额配股权,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40.8-45.3亿港元。

尽管港股市场整体低迷,但中伟股份的IPO并未因市场环境而放缓增派力度,相反,公司选择在国家队资金减持、盈利下滑等多重压力下,通过港股资本市场寻求缓解困境的机会,市场对此并未给予充分信任,IPO股价在开盘后表现疲软,较A股11月12日收盘价48.67元/股折价29.2%-36.3%。

市场对“二婚股”(即在A股和港股两地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的定价机制已逐渐清晰,投资者普遍认为此类股票的发行折扣并非具有安全垫属性,而主要是由于两地市场的估值体系和流动性差异所导致的价格差异,从打新收益的角度来看,这类项目的性价比并不高,尤其是对散户投资者而言,收益的性价比更为有限。


公司财务状况与盈利表现

中伟股份自2020年12月在A股创业板上市以来,累计募资规模已超过百亿元,公司A股股价的表现却令人担忧,首次定增和第二次定增的投资者长期处于浮亏状态,其中部分投资者选择割肉离场,根据公司披露的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报告,2024年末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2021年度定增募集的资金已全部使用完毕,2022年度定增募集资金余额仅剩1.21万元。

在盈利方面,公司2024年营收达到402亿元,同比增长17%,但归母净利润却下滑24.6%至14.7亿元,创下上市以来首次利润下滑纪录,这种增收不增利的表现暴露了公司内生增长的不足。


市场资金与投资者结构

中伟股份启动全球发售:A股百亿募资消耗殆尽 盈利乏力叠加折扣争议 赴港上市挑战重重

中伟股份港股IPO吸引了9家基石投资者,合计投资2.1亿美元,认购占比46.8%,从参与主体来看,核心力量集中在政府基金与产业资本,贵州新型工业化基金、湖南兴湘新兴产业母基金等政府基金认购978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政府参与往往伴随着未来在税收、支持就业等方面的捆绑诉求,厦门国贸、中创新航等5家产业合作方合计投资7970万美元,占基石比例17%。

与政府基金和产业合作方形成对比的是North Rock及高毅等财务投资者,他们以短期套利为目的,与长线基金“分享企业成长”的逻辑截然不同,北向资金对该标的的认可度也较低,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北向资金持股比例仅占总股本的不足2%,且流通股东名单中无外资身影。


行业环境与未来展望

中伟股份作为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重要企业,其业务高度依赖镍、钴等关键金属,公司缺乏上游资源布局,导致成本端暴露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中,2025年上半年,核心业务镍系材料毛利率同比下滑0.6个百分点至17.8%,处于连续下滑通道;钴系材料虽有所回升,但其业务规模偏小,无法对整体盈利产生显著影响,磷系材料自2023年开始就处于负毛利状态,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更是跌至-10.5%。

公司大力拓展的海外业务毛利率也表现欠佳,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国内,达到50.6%,但海外业务毛利率却大幅下滑至10.6%,较国内业务毛利率低2.7个百分点,海外市场拓展不仅未能带来盈利增量,反而因运营成本高企、定价权薄弱,成为拉低整体盈利水平的“包袱”。


总结与建议

中伟股份港股IPO虽因市场环境和公司财务状况的多重挑战,面临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和投资风险,但其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核心地位及未来增长潜力仍不容忽视,投资者在参与此次IPO时,应充分评估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盈利能力及行业前景,同时关注政府与产业资本的后续支持力度,以及市场对“二婚股”定价机制的变化。

总体来看,此次港股IPO更多是一次资本运作尝试,短期内可能承受较大波动风险,建议投资者谨慎理性,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国家政策支持进行深入研究,避免盲目跟风。

分类: 国内
标签:
责任编辑: 今题网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