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4000点!这次A股,面临怎样的大棋局?看清两个“为什么”
A股的中长期前景:从社会耐用品到全球投资机会
炒股的核心,从来都不是随意的投机,而是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在A股市场中,金麒麟分析师的研报无疑是一份权威而专业的指引,为投资者提供了及时且全面的市场洞察,尤其是在本周上证指数再次突破4000点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A股市场的未来走向又将如何?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A股是否仍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
历史回顾与现实对比
回顾历史,上证指数在2007年和2015年两次突破4000点,每一次的突破都伴随着不同的市场背景,2007年那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估值泡沫,蓝筹股的估值普遍达到4-5倍,而中小股票甚至更高,甚至有一些股票的估值高达上百倍,地产信托等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仅为10%左右,形成了一个“吸金黑洞”,严重压制了股票市场的估值,经济增长也变得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
2015年再次突破4000点时,市场讨论的焦点更多是经济乏力、影子银行、高位债务等问题,尽管当时蓝筹股的估值并不贵,但信心缺失成为市场的重大阻碍,最终导致指数在突破后迅速回落。

当前的市场格局与未来展望
而今天,影子银行、地方债、地产过热等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化解,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一条更加平稳的发展道路,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和消费,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令人瞩目:
社会耐用品的优势: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水利设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全球高铁总里程的70%,发电总量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10万亿千瓦时,超过全球30%,5G基站数量也达到了455万个,占全球60%。
利率水平的优势:根据欧文·费雪的理论,拥有更多社会耐用品的国家,其无风险利率水平通常更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升了经济的确定性,也为A股资产提供了更高的估值水平。
为什么A股具有更高的确定性?
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更高的确定性,从2012年至2024年,中国GDP从54万亿元增长到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11月的报告也指出,中国经济正向更加高质量、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变。
中国经济的确定性也体现在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上。《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八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定的信号。
A股的投资机遇
在全球资本面前,A股具有以下几个显著优势:
估值洼地:A股的滚动市盈率为17倍,股息率仅为2.3%,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红利指数的滚动市盈率为8倍,股息率为4.2%,这意味着A股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高的估值洼地优势。
风险收益比优势:随着中长期低利率的实现和经济确定性的提升,A股的风险收益比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理性资金会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具有较高确定性的A股市场。
人民币升值空间: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具备更大的升值空间,今年年初,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已升破7.1关口,创下一年新高,随着原油、大豆等大宗商品贸易逐渐采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未来对全球资本形成更大吸引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A股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的确定性,社会耐用品的优势,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认可,都为A股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投资者来说,A股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体现,更是一个将来全球资本流向的重要方向,在这个背景下,深入分析金麒麟分析师的研报,理性投资A股市场,不仅是投资的需要,更是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关键。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