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辉健康成港股最大造假?4000名投资者血本无归!
港股最大造假?4000名投资者血本无归!
在香港资本市场上,曾经风光无限的诺辉健康(诺辉健康股份,港交所:00762)如今正在书写着一段令人唏嘘的“造假”史,从“癌症早筛第一股”的光环到如今的停牌与退市,这家曾经估值高达400亿港元的公司,竟然背后隐藏着惊人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4000名投资者如今面临血本无归的困境,这场丑闻不仅让资本市场动摇,更暴露了认知盲区和监管漏洞。
光环背后的真相:从“早筛明星”到财务疑云
诺辉健康自2013年由三位北大同学创立,凭借“居家结直肠癌筛查”技术在行业内引起轰动,2016年推出的“常卫清”产品填补了国内癌症早筛的空白,迅速成为行业标杆,2021年,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发行价26.66港元,募资总额达20亿港元,市值突破410亿港元,成为“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
2023年8月,一份来自做空机构CapitalWatch的报告点燃了财务造假的火山,报告指出,诺辉健康通过向经销商压货和确认过期产品为收入,虚增2022年常卫清收入3亿元,公司实际销售额可能仅为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近9倍,这些指控不仅揭示了公司的虚假收入,还指出公司通过“虚拟买卖”等手段伪造销售数据,甚至涉及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等低劣做账行为。
面对指控:公司的“战术”与市场的反应
面对强有力的做空报告,诺辉健康采取了“打口水战”的应对策略,试图通过强硬否认和发表声明来稳定市场,但市场并未买账,德勤在2024年3月拒绝为诺辉健康财报背书,并发出关注函,质疑公司销售数据和营销开支的真实性,随后,港交所强制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市值蒸发超过336亿港元。
更为震撼的是,诺辉健康的财务造假不仅涉及收入确认,还触及了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公司曾通过第三方平台B,利用虚拟交易完成做账,甚至有知情人爆料,公司曾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伪造检测数据,这些行为不仅是财务造假,更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严重损害。
管理层危机:创始人辞职与内部权力之争

随着调查深入,诺辉健康的管理层危机日益加剧,2024年12月,创始人兼CEO朱叶青因健康问题辞去董事会主席及CEO职务,董事会认为朱叶青的管理风格与自身成员存在重大分歧,决定在2025年2月召开股东特别大会,罢免其执行董事职务,投票结果显示,支持罢免的票数占79.89%,朱叶青的落马成为公司危机加深的直接原因之一。
会计师事务所德勤的态度转变也成为公司命运转折的关键因素,德勤不仅拒绝为诺辉健康财报背书,还辞去其核数师职务,这一罕见事件强烈暗示公司财务问题已经超出了可控范围。
投资者维权:4000名投资者血本无归
诺辉健康的退市,不仅是公司的失败,更是4000多名投资者的悲剧,许多投资者投入几乎全部积蓄重仓这只股票,如今却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光大证券、博时基金等机构六次下调诺辉健康估值,从停牌前的14.14港元一路降至0.01港元,几乎“归零”。
更令人揪心的是,诺辉健康的架构复杂,涉及“开曼注册、香港上市、内地经营”,使得内地投资者难以维权,公司将在开曼大法院进行清盘聆讯,这一程序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意味着“四个字”——“血本无归”。
这场欺诈背后的深层教训
诺辉健康的悲剧并非一时兴起的财务造假,而是高增长叙事与商业道德失序的必然结果,公司过度依赖资本输血、商业化进程缓慢、市场实际需求未被充分验证等问题,都在高增长模式下暴露无遗。
这场丑闻对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对于投资者而言,光鲜的商业故事与强大的增长回报并不能掩盖公司的真实价值,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必须加强对高增长企业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一个“创业故事”的终结
诺辉健康的故事始于三位北大同学的餐厅聚会,目的是解决母亲的晚期胃癌问题,这份理想主义的创业,最终演变成了财务造假和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悲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商业成功的过程中,诚信与道德始终是最重要的底线。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场丑闻不仅是一场“造假”事件,更是一次“信任危机”的爆发,它提醒我们,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企业真实价值的准确评估和对投资者利益的有效保护。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