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朋友圈正成为“艺术第一现场”,上海青年美展公众投票人次破18万的背后……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5-11-02 12:30:03  

艺术与公众的共鸣

在文化艺术领域,2023年的10月,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再次掀起了艺术界的热潮,这次展览不仅延续了传统的艺术盛事,更开创了全新的互动模式,艺术与公众的距离被彻底打破,展览现场“从画廊走向朋友圈”,为艺术的传播与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展项目,同时也是刘海粟美术馆建馆30周年系列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以“机·智”为主题,汇聚了4060件作品,经过严格筛选展出380余件精选作品,这次展览引入了多项创新举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观艺术奖”,由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与上观新闻APP联合发起的网络人气奖项,这一奖项不仅延续了往届的艺术评选传统,更开启了艺术与大众互动的新篇章。

朋友圈正成为“艺术第一现场”,上海青年美展公众投票人次破18万的背后……

公众投票:艺术的“我喜欢”式传播

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创新之处在于“上观艺术奖”的设立,这是美展有史以来首次与主流媒体平台合作发起大众投票活动,为期20天的实名制注册投票,最终吸引了超过18万网友参与,从380件候选作品中选出心仪作品,这种“我喜欢”的直觉选择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评选的权威性,更让艺术创作回归其最原始的感染力。

这场网络投票不仅仅是票选过程,更是一场艺术与观众心灵共鸣的运动。《时代青春》以57809票的成绩夺得第一名,《内心戏|舞台裂变》以41810票紧随其后,这两件作品的热度不仅来自专业评审,更源于普通观众的真诚共鸣,许多不常看展的朋友被作品触动,主动帮忙转发,甚至分享到各自的社群,这种“朋友圈化”的传播模式,让艺术的第一现场逐渐转移到每个人的手机屏幕上。

社交媒体:打破艺术圈层的壁垒

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与在线社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艺术传播的方式,艺术家得以直面全球观众和潜在买家,每个人的手机屏幕都成为一个潜在的“个人美术馆”,这种互动模式不仅让艺术家成为“人人都成为艺评家”,更让艺术回归最原始的感染力。

林明杰总策展人指出:“朋友圈正成为艺术的第一现场。”这种现象折射出社交媒体对艺术传播的革新作用,艺术不再局限于画廊与专业圈层,而是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走进千家万户,这种“破壁”式传播,不仅促进了艺术的普及,更推动了艺术家与公众的深度互动。

艺术家与公众的对话:创作的双向赋能

本次展览中,参赛艺术家们普遍提到,与公众的对话对他们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沈忱在创作《时代青春》时,深入快递分拣中心、施工现场等普通工作场景,观察每一位认真工作的普通人的造型、姿态与眼神,致敬每一位为社会做出努力的人,这种以观众为起点的创作思路,展现了艺术家对公众情感共鸣的真诚追求。

杨蓉(Nikki)则欢迎公众对作品的“误读”与重新解读,她认为,艺术的意义不在于单向传播,而在于与观众的持续共鸣与再生,滕华夏的作品《旋转的木马让你忘了伤》,通过童年记忆中的小人书与旋转木马等意象,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这种艺术创作的邀请,让每个人都成为了艺术的参与者。

未来艺术生态:共力与共鸣

面对社交媒体与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艺术家与策展方都在思考如何与大众有效连接,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郁镇宇指出,“朋友圈快速打破了艺术圈层的传统壁垒,投票榜单领先的几件作品经朋友圈传播后,不仅票数领跑,还带动了线下观展热度。”这种“出圈”效应,不仅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也为美术馆的公共文化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览结束后,许多艺术家与公众的互动仍在继续,Ikky邀请朋友对壁画《手持神器的黑天》进行再创作,滕华夏通过朋友介绍,与上海愿望成真慈善基金会合作,捐赠作品给需要帮助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些公益与共创的行动,展现了艺术与社会价值的深度关联。

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一场艺术与公众心灵的对话,通过网络投票与社交媒体的创新传播模式,艺术被赋予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艺术的定义将不再局限于画布与画廊,而是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愿意感受艺术的个体,正如林明杰所言:“人人都成为艺评家了,这已经成为现实。”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艺术的未来或许就在于这一“共力”与“共鸣”的生态中,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分类:国内
责任编辑:今题网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