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人死了又复活了好不好:做梦的人死了,又复活了,这究竟是好是坏?我想,这问题恐怕要问个明白
人死,自然是不再做梦的,然而作品,却仿佛做梦人的影子,继续在世上传播,这影子,有时比做梦人本身更为鲜活,更为持久,人们谈论作品,仿佛在与做梦人对话,却不知对话的对象早已化作一抔黄土。
我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某位作家离世后,他的小说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甚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异国他乡,读者们爱他的文字,仿佛爱一个未曾谋面的故人,而这位故人,早已化作一抔黄土,却在读者心中永生。
这便是“复活”么?作品的复活,是做梦人的另一种存在,人们说,死者已矣,生者如斯,当作品被不断传颂,做梦人的名字便与之俱在,仿佛从未离去。

这复活并非全然美好,作品的生命,终究是独立于做梦人的,读者喜爱的,或许是文字中的某种情绪,而非作者的个人魅力,当作者离世,作品却依然存在,读者与之交流,却不知作者早已化作尘土。
这倒也未必是坏事,作品若能独立于作者存在,方能长久流传,若作者尚在,读者的爱戴或许掺杂着对作者本人的仰慕;而作者已逝,读者与作品的交流便纯粹了许多,只关乎文字本身的价值。

做梦人死了,作品复活了,这复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人们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作品的复活,便是对作者的一种肯定,一种超越生死的肯定。
这复活并非全然自由,作品的生命,终究受限于作者的创作,若作品本身平庸,即便作者已死,也难逃被遗忘的命运,反之,若作品优秀,即便作者已死,也能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做梦人死了又复活了,究竟是好是坏?这问题,恐怕要留给时间去回答,毕竟,作品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为长久,而在这长久中,或许能窥见一些关于生命本质的真相。
人死,作品生,这便是艺术的魔力,也是死亡的另一面。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