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吃什么药:低血压患者用药指南,何时需要药物干预及常用药物选择
低血压,即血压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收缩压<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60毫米汞柱),虽然不像高血压那样常见,但也会给患者带来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不适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很多人会问:“低血压吃什么药?”并非所有低血压都需要药物治疗,关键在于明确低血压的原因和严重程度,本文将为您解析低血压用药的相关知识。
低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什么是低血压,血压测量有两个数值:收缩压(心脏收缩时的压力)和舒张压(心脏舒张时的压力),成人安静状态下,如果收缩压<90 mmHg 或/和 舒张压<60 mmHg,并伴有相关症状,即可诊断为低血压。
低血压可以分为:
- 生理性低血压: 一些人天生血压偏低但无症状,无需治疗。
- 病理性低血压: 由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引起,常伴有症状。
- 体位性低血压: 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显著下降,导致头晕。
- 药物引起的低血压: 某些降压药或其他药物副作用导致。
低血压需要吃药吗?
并非所有低血压都需要药物,关键在于判断:

- 是否有症状? 无症状的生理性低血压通常不需要药物干预,主要通过生活方式调整。
- 症状是否影响生活? 头晕、乏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时,需要考虑治疗。
- 低血压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 如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不全)、严重脱水、营养不良、失血、感染等,这种情况下,首要任务是治疗原发病。
- 低血压是否危及生命? 极度低血压(如休克)是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立即就医,使用升压药。
低血压的药物治疗
当生活方式调整无效,且低血压引起明显症状或由特定原因导致时,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类型包括:
拟交感神经药物:
- 作用: 通过刺激肾上腺素受体,增加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升高血压。
- 常用药物:
- 米克洛明: 常用于体位性低血压或与抗抑郁药相关的低血压。
- 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用于外周动脉阻力降低引起的休克或严重低血压。
- 间羟胺: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低血压。
- 去氧肾上腺素: 作用较温和,可用于体位性低血压。
- 注意: 这类药物可能引起心悸、头痛、面色潮红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 作用: 通常用于高血压,但某些特定的、作用更强的ARB(如艾拉莫力司)被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和NYHA II级或III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引起的低血压。
- 注意: 不是所有ARB都适合用于低血压治疗,需医生处方。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作用: 主要用于高血压和心衰,但某些情况下(如大剂量使用或与其他降压药联用)可能导致或加重低血压。
- 注意: 一般不作为低血压的首选升压药。
中成药或草药:
- 作用: 一些传统中药或中成药(如生脉饮、参桂补气丸、补中益气汤等)被认为具有补气、升阳、改善循环的作用,可能对某些类型的低血压(如气虚型)有一定帮助。
- 注意: 中药治疗需辨证论治,效果因人而异,且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能替代西药急救。
低血压用药前的注意事项
- 明确诊断: 必须由医生明确低血压的原因和类型,切勿自行诊断用药。
- 排除诱因: 检查是否有脱水、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内分泌疾病等潜在原因。
- 个体化治疗: 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基础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等)来决定。
- 监测血压: 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 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通常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建议采取:
- 增加盐和水的摄入(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尤其对于心衰患者)。
- 分餐少量多餐,避免长时间站立。
- 穿着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需咨询医生)。
- 治疗伴随疾病(如贫血、心律失常等)。
- 警惕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如心悸、头痛、焦虑等,一旦出现应告知医生。
- 紧急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头晕、晕厥、脉搏微弱、皮肤湿冷等休克表现,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低血压吃什么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明确病因,进行全面评估,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生活方式改变或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请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保持与医生的良好沟通,是管理低血压的关键。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