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接连起火,经济日报:给新能源汽车系上安全带
挑战与突破
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发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担忧,这不仅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促使行业内外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数据,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概率与传统燃油车相差不大,从现实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确实比燃油车更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一旦着火,火势蔓延速度快,火灾强度更高,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更为复杂,电能储存方式不同,导致其着火后容易发生连锁反应,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燃油车已经普及超过百年,公众和媒体对其起火事件已经“常态化”,被视为“已知风险”,而新能源汽车由于规模化普及时间较短,常常被媒体和公众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的频发,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不仅是对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也是巩固行业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技术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往往与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有关,电动车的动力电池作为高能量载体,储存的能量巨大,一旦发生热失控,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碰撞导致电池隔膜破裂,从而引发热失控;电池能量过充或过放导致锂离子析出,同样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提升动力电池的热失控管理能力,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安全研究的重点。
为了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无论是整车制造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还是充电设施生产企业,都要从产品设计、制造、验证、使用等环节,提升产品一致性与可靠性,整车企业要将动力电池及相关材料、充电设备纳入供应链管理,按照汽车供应链的流程进行严格管控,监控动力电池的生产和充电过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充电设施生产企业要建立车规级管理流程,确保质量安全。
标准是质量的基石,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国家标准还停留在2020年发布的版本,虽然该标准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但在实际测试中,部分车型在更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起火或爆炸,这表明现有标准在覆盖范围和技术要求方面存在不足,标准未包含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场景,导致部分车辆在极端工况下存在安全隐患,随着高压快充平台的普及,现有标准未对电磁热消退等新技术可能引发的问题进行规范,导致行业技术迭代受阻。
为应对这一挑战,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强制性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标准对热扩散测试进行了修订,要求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新标准还新增了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等内容,这一标准的修订将倒逼企业从材料体系、电芯结构到整包集成进行全面技术升级,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安全水平。
新能源汽车安全并不是一个可以靠单一产品质量和标准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从使用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管理,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应安全标准和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上市产品的事中事后监管,对已上市的电动汽车安全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还需要加强对驾乘人员安全知识的普及,提升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水平,确保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但也拥有快速发展的潜力,随着国家战略引领和企业创新力的不断发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全球领跑优势,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不仅是对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更是巩固行业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没有安全,新能源汽车就无法跑得远、快得远,唯有夯实安全基础,才能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文章已关闭评论!










